在地中海的阳光海岸,有一座弹丸小国正成为中国家庭“移民地图”上的新宠。马耳他,不大,人口不到60万,却凭借欧盟身份、英联邦联系和宽松政策,一度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国申请者,最高时中国移民占比逼近87%。
有人说,这个国家快被中国人“买下了”。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人真的“定居”了,还是只是“路过”?马耳他,究竟是理想的生活出口,还是高开低走的移民幻影?

2025年3月,马耳他政府突然宣布重大政策调整:移民申请者需购买的医疗保险额度翻倍,租房门槛提高至20.2万欧元,移民顾问圈子一下炸了锅。
这不是第一次收紧。过去两年,马耳他已经多次提高申请成本和门槛,但这次的幅度,让很多准备“搭末班车”的家庭瞬间犹豫了。
引起关注的不只是政策本身,还有此前一个触目惊心的统计:在某些移民项目中,中国申请人比例一度高达87%。中国人真的在“集体迁移”到这个地中海小岛国吗?如果是,他们到底图什么?

事情要从十多年前说起。马耳他曾是中国“走出去”策略下的合作试点国。早在1964年,中国就曾援建马耳他船坞。此后双方保持稳定外交联系。进入21世纪,马耳他推出“国债投资移民”项目,中国申请人迅速成为主力。
对很多家庭来说,马耳他的吸引力是写在明面上的。11万欧元左右的总成本,就能一步到位拿到欧盟身份,孩子可以读英式教育,未来还享有“华侨生”身份回国参加考试。
而且,无需语言考试、学历要求,四代同迁、审批快……在一众移民项目中,马耳他无疑是最低门槛的“欧盟入场券”。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熟悉感。马耳他是为数不多将中医合法化的欧洲国家,中文教学在中小学已普及,春节庙会、舞龙舞狮不再罕见。对中国家庭来说,这样的环境既有“欧洲身份”,又不完全“欧洲陌生”。
但移民从来不是一张机票的事。身份拿到手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验开始。

很多人到马耳他之前,以为自己会过上“海岛慢生活”:阳光、红酒、海鲜、广场边的咖啡……现实却很快泼了盆凉水。
马耳他是欧盟中生活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水费是中国沿海城市的三倍,蔬菜大部分靠进口,一颗白菜能卖到20元人民币。而且,岛上土地有限,2024年房价上涨23%,租金表现也不遑多让。不少移民家庭发现,仅仅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每月开销就逼近人民币三四万元。

这还不只是钱的问题。马耳他的就业市场高度依赖旅游与服务业,缺乏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支持。对拥有专业技能的中国移民来说,匹配岗位的缺失让“落地即就业”成了空谈。更别说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教育方面也充满分歧。马耳他推行“快乐教育”,课堂气氛宽松、作业量小。这与中国家长熟悉的“鸡娃模式”格格不入。孩子适应得快,家长焦虑得更快。一些家庭甚至选择“读完小学就回国”,原本计划的“定居”变成了“过渡”。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政策的不确定性。从2023年起,马耳他移民政策就开始逐步收紧。投资门槛提高、审批周期延长、行政要求变复杂。2025年的新政是目前最严厉的一次,但几乎没人敢断言这就是“最后一刀”。对很多人来说,一旦政策变化打乱节奏,所有规划都可能前功尽弃。
换句话说,马耳他的“吸引力”建立在一套特定的政策组合上,而这种组合是否能长期维持,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到底适合谁、能持续多久,得认真算一笔账。

让我们回到最初那个充满争议的说法:中国人正在“买下”马耳他。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夸张的调侃,但也暴露了一个认知盲区:把移民看成“征服”或“占领”,忽略了背后的多维度博弈。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移民”马耳他的人,并没有真的打算在当地“扎根”。很多人只是为了身份所需,在当地完成短期投资或租赁任务,拿到身份之后就前往其他欧洲国家生活,甚至回国。马耳他,更像是一块“跳板”,而不是最终的“落点”。

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资源而选择短期定居。但当现实成本高于预期时,很多家庭开始重新评估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从2024年开始,出现了大量“身份在,房子卖”的现象。移民中介圈甚至流行一句话:“马耳他项目,三年之后都在转让。”
这并不意味着马耳他移民项目失败了,而是说明它的吸引力只对特定人群有效。比如追求国际教育、希望避开高强度竞争的家庭;或者准备退休、寻求慢生活的高净值人群。这些人有足够的财务弹性,也更能接受文化切换的节奏。

而对那些希望“移民即改变命运”的中产家庭来说,马耳他并不是理想选择。高生活成本、单一经济结构和不稳定政策,构成了现实的三重挑战。如果不认真评估自身能力和需求,只看“低门槛”三字就冲动决策,很容易陷入“移民焦虑”的漩涡。
更重要的是,移民不只是拿身份,更是生活方式的彻底切换。这种切换涉及教育理念、就业方式、人际交往甚至饮食习惯。如果只是短期旅游时的愉快感受,被误读为长期生活的可行凭证,那最终可能迎来的就是“移民后悔”。

所以,马耳他到底有没有被“买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清楚:中国人确实在马耳他留下了足迹,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扎根。与其说是“买下”,不如说是“用过”。
但这场“移民热”也确实揭示出一个趋势:中国家庭在寻找出路时,更愿意尝试灵活、低门槛、文化相容度高的路径。马耳他之所以能成为焦点,不是因为它有多完美,而是因为它刚好踩中了这些关键词。

只不过,任何移民项目都不是万能药。政策会变,房价会涨,生活成本也会吃掉幻想。真正适合移民的地方,不是看别人说好不好,而是看自己能不能活得好。
马耳他不是“移民骗局”,但也不是“移民天堂”。它只是一个缩影,提醒人们:身份的背后,是选择;选择的背后,是代价。
移民,从来不是“走出去”那么简单,而是“活得下去”那么现实。
信源:亚太环球-马耳他华人多吗?马耳他的华人社区与生活情况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