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金不断涌入ETF赛道的背景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2日,1130只ETF产品近一周合计新增规模975.1亿元,其中申购净流入贡献了2258.91亿元。最亮眼的当属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单周净申购达340.04亿元,尽管净值下跌带来85.29亿元缩水,总体仍实现254.75亿元的规模增量,位列全市场第一。
但是,问题来了——华泰柏瑞的这一“巨无霸”看起来很强大,但它也有自己的隐忧。
你猜是什么?就是单一产品过度依赖,让公司发展变得有点“一枝独秀”,背后问题不少。
一只基金撑起“半壁江山”
华泰柏瑞基金当前总管理规模为6658.09亿元,其中ETF板块占比超过70%。而仅沪深300ETF一项,就高达3640.24亿元,占公司总规模的54.67%。从数据上看,华泰柏瑞似乎已被这只“巨无霸”所“绑架”。
事实上,这种一基独大的局面早在2012年便已确立。当年,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作为首批沪深300ETF之一发行,首募便为公司带来329.69亿元规模增长,让当时行业排名仅第40位、总规模仅126.3亿元的华泰柏瑞一跃而起。
彼时,刚加入不久的ETF专家韩勇,为公司注入了强烈的ETF战略基因。自此之后,ETF便成为华泰柏瑞的支柱产品,而沪深300ETF更是其中的核心。
降费风暴下的收入风险
单产品规模大,并不一定是坏事,但过度依赖就会带来系统性风险。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管理费的结构性风险。
2020年至2024年间,华泰柏瑞基金总营收从11.24亿元增长至23.13亿元。而沪深300ETF的管理费贡献则从1.99亿元飙升至11.28亿元,占比从22.79%一路升至50.11%。换句话说,公司一半的“饭钱”靠这一个产品养着。
然而,随着行业降费趋势加速,华泰柏瑞也不得不在2023年11月宣布将沪深300ETF的年费率调降至行业最低。虽然2024年财务表现尚未受到明显冲击,但2025年营收承压几乎已成定局。
路越走越窄:资源倾斜与创新乏力
产品结构失衡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司资源的倾斜。为了维护巨无霸ETF,华泰柏瑞的投入不断向单一产品集中,导致其他ETF乃至主动权益、固收、量化等板块的发展空间被压缩。
从ETF产品布局看,华泰柏瑞旗下51只ETF中,仅有4只突破百亿规模;相比之下,其他头部公司不仅产品更多,规模分布也更均衡,整体抗风险能力更强。
“四大优势板块”只剩口号?
华泰柏瑞曾提出要打造“主动权益、量化投资、被动投资和固定收益”四大优势板块。但现实是,除被动投资板块以外,其余三大方向表现均不理想。
主动权益方面,2025年至今,华泰柏瑞旗下58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中,有39只录得负收益,占比67.24%;2024年全年为32.76%。部分产品自成立以来仍处于亏损状态,令人咋舌。
比如:华泰柏瑞远见智选A:2021年7月成立,累计收益率为 -65.06%,规模从超40亿元缩水至7.06亿元;
华泰柏瑞质量领先A:2021年1月成立,累计收益率 -57.91%,规模也从71亿元降至13.41亿元。
更雪上加霜的是,尽管产品亏损,管理费一分未减,投资者“基亏费不减”的双重打击,令基民很是无奈。
量化投资方面,投入多、见效慢,且赛道本身较为小众,难以在短期内贡献规模。
固定收益方面,截至2024年四季度,公司债券型、货币型基金规模分别为328.16亿元和897.33亿元,均未回到2023年高点。
“神奇”基金公司:赚钱的是它,亏的是你
更耐人寻味的是,Wind数据显示,2018~2023年间,华泰柏瑞的投资组合总体并未实现可观收益,累计亏损12.07亿元;而同一时期公司却凭借管理费收入赚了64.47亿元。
换句话说,这家公司最大的盈利模式不是“帮你赚钱”,而是“管理你的钱”。
规模的成功,战略的警钟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性问题下的产物——每逢市场低迷,“国家队”增持沪深300成分股,便带火了这类ETF。然而,靠天吃饭终非长久之计。
对于华泰柏瑞而言,如何摆脱“一基独大”的依赖,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将是未来能否走得更稳、更远的关键。
风口上的猪可以飞,但风停了呢?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