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名顶级科学家,将为美国效力,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网友炸锅

太惋惜!我国痛失2名顶级人工智能专家!

近日,美国科技巨头英伟达,成功高薪挖走中国2名芯片领域顶级科学家!

消息一出,立马在国内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这两位都是来自于清华大学……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清华双雄入美企

6月30日,清华园走出的两位天之骄子朱邦华与焦剑涛,站在英伟达CEO黄仁勋身旁,笑容满面地宣告加盟美企。

这张合影,瞬间点燃了中文互联网。

一边是“中国智慧征服硅谷”的欢呼,另一边却是对着英伟达Logo的质问:“这算不算拿国家的培养经费,给对手递刀?”

风暴眼里的数据,比口水战更耐人寻味。

他们创业公司Nexusflow研发的Athene-V2-Chat模型,在代码生成测试中拿下了92.3分,追平了OpenAI的GPT-4基础版,综合知识测评甚至还反超了1.2分。

然而,一道15%的性能鸿沟,仍然横亘在它与更强大的GPT-4 Turbo之间。

“难道要等他们在那边填平这15%的差距,再回头帮英伟达碾压我们?”

知乎热帖下这条获赞12万的评论,戳中了无数人心底的隐忧。

这种不安,在黄仁勋亲自现身时被放大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位极少为普通招聘露面的英伟达掌舵人,不仅亲自为他们举办了专场加盟仪式,还在仪式上当场承诺:“千卡级的DGX超算集群,你们需要就用。”

这种规格的“礼遇”,在国内AI圈看来,更像一场精准的“围猎”。

尤其是当Nexusflow的CTO张建也确认入职的消息曝光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这远不是简单的人才跳槽,而是整个核心团队的“连根拔起”。

翻看朱邦华的履历,活脱脱一张“学霸通关路线图”。

清华姚班的毕业证还没焐热,加州伯克利的博士帽就稳稳戴上,谷歌大脑、微软研究院的实习经历更是让简历闪闪发光。

焦剑涛的故事则带着传奇色彩,2011年就拿下清华本科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

斯坦福的博士论文还入选了年度最佳。

2023年秋天,两人在硅谷一间共享办公室里创立Nexusflow,风投机构Benchmark爽快掏了1060万美元种子轮,合伙人当时就断言:“这两个中国人写的代码,藏着比硅谷天才更野的想象力。”

焦剑涛拿到钱那天,在白板上画的产品路线图,终点处赫然写着目标:“超越GPT-4”。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黄仁勋带着英伟达核心AI研究团队的成员出现在他们办公室时,桌上还摊着Athene-V2的优化方案。

这位大佬没怎么谈薪资,直接亮出三张牌:加入基础模型与推理的核心研发、主导AGI前沿探索、整个技术团队打包接收。

最让人难以抗拒的,是那句轻描淡写却分量十足的承诺:“在这儿,你们能用到的算力,比你们自己创业时多十倍不止。”

于是,便有了那两张引爆网络的合影。

英伟达里华人多

在硅谷华人工程师圈子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想找清华校友?硅谷某些咖啡馆的密度,比北京五道口还高。”

这条人才通道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1911年清华学堂首批学子登船赴美。

如今的英伟达研究院里,清华系的力量不容小觑。

攻坚下一代芯片的韩松、开发模型压缩技术给ChatGPT提速的吴迪和毛慧子,还有办公室门牌印着“首席科学家”头衔的前阿里大牛贾扬清,清一色清华本科背景。

AI 2000榜单上的数字更直观。

全球顶尖的AI学者,超过60%都在美国机构任职,其中近三成是华人面孔。

在重要的AI论文预印平台arXiv上,署名单位带着“NVIDIA”的华人作者越来越多。

而中国机构的署名率,已从十年前的接近30%,滑落到15%上下。

这股人才流,早已溢出AI领域。

中芯国际前CTO杨光磊转投英特尔,带走的不仅是个人履历,还带走了他在先进工艺研发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稀土永磁专家王宁迪加盟日本TDK的消息传出当天,国内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应声跌了4.3%。

这些名字连起来,像一条无声的输送带。

英伟达能精准“钓”到这些顶尖大脑,手里攥着几把硬“钩子”。

朱邦华第一次踏进英伟达总部,三位清华师兄组成的“欢迎团”就让他倍感亲切;

焦剑涛的入职礼包里,除了股票期权,还有一本斯坦福校友通讯录,扉页上黄仁勋的亲笔写着:“这里至少有23位你的清华学长。”

英伟达研究院里华人科学家比例超过40%,这种“自己人”的氛围,大大降低了融入的门槛。

算力,更是大模型的命根子。

卡着全球超过80% AI芯片市场的英伟达,其DGX SuperPOD超算集群拥有的算力,相当于几十万台高性能电脑的总和。

这正是训练大模型不可或缺的“粮食”。

国内一位AI创业者曾无奈对比:“我们申请200小时算力,得跑五六个部门盖一堆章。但在英伟达,黄仁勋点个头就能搞定。”

更对技术极客胃口的是,英伟达大力推动其CUDA软件生态开源。

这与朱邦华坚持的“技术无围墙”理念一拍即合,和国内部分巨头“闭源保优势”的策略形成了反差。

留才的关键

《2024全球AI人才报告》里有组扎心的数据:美国吸纳了全球57%的顶尖AI研究者,中国能吸引回来的,只有20%。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难处。

国内某头部AI公司的HR总监私下透露:“我们给顶尖清华博士开的价码,可能只有他们在硅谷能拿到的三分之一(税后)。”

这还只是看得见的差距,更关键的是资源。

动辄需要成千上万张顶级AI显卡的超级算力集群(万卡级),基本被“国家队”和少数巨头包圆。

初创公司想“借点粮”?排队等半年是常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说得更直白:“评职称?看论文数量啊!有多少人敢真花十年去啃AGI那种硬骨头?没成果,晋升就泡汤了。”

这种评价体系,无形中消磨着突破性创新的动力。

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在织一张“留不住”的网。

朱邦华的妻子很快拿到了在美国合法工作的签证;

焦剑涛的孩子也能顺利入读硅谷评价很好的公立学校。

反观国内,大城市的落户、配偶的工作安排、孩子上名校的门槛,对顶尖人才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另一场需要耗费巨大精力的“攻坚战”。

不过这并非没有改变。

深圳一家AI实验室的白板上,新添了一行字:“留住人,靠的不是道德绑架。”

实验室里,几台崭新的英伟达DGX工作站刚刚到货,负责人坦言这是“亡羊补牢”。

上海推出了面向中小科技公司的“算力券”,让它们也能申请到宝贵的超算资源。

某顶尖高校也在悄悄改革,教师职称晋升时,“实际突破和影响力”的权重首次超过了论文数量。

这些变化也许缓慢,却让人看到一丝希望。

当脚下的土壤足够肥沃、宽松、有养分,远行的游子,终会回望。

结语

朱邦华在加盟仪式上那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被网友们反复咀嚼。有人听出了无奈,有人品出了承诺的余味。也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的实验室里也能堆满顶级的算力资源,当创新的想法能更自由地生长,当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追逐星辰大海时,这些远去的背影,会带着他们的光芒,重新转过身来。毕竟,没有哪个追光者,不渴望在家乡的土地上,亲手播种属于自己的星辰。

参考文献:

1.金融界:《英伟达CEO黄仁勋亲自招募,两名95后清华AI专家加盟》2025-06-30

2.新浪财经:《英伟达聘请清华AI专家朱邦华、焦剑涛》2025-06-30

3.IT之家:《英伟达低调收购加拿大AI初创公司CentMl,多位高管及工程师加盟》2025-06-27

4.澎湃新闻:《英伟达二季度业绩碾压预期:营收翻番,净利润激增8倍,AI芯片还要大扩产》2023-08-2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科技   清华   美国   中国   效力   科学家   网友   英伟   硅谷   模型   斯坦福   华人   人才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