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悲音:许绍雄远去,思念在登高诗意中蔓延

重阳节的当日传来消息,香港影界“欢喜哥”许绍雄前一天病逝,终年76岁!

病因是癌症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想来人类上天揽月,下海撷星无所不能,却对小小癌毒“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想来也是“黯然神伤”!

“欢喜哥”许绍雄▲

昨日重阳,也是“老年节”。  

眼见周边的人都在渐渐老去。亲人很多在望九之年,一起共事的领导、同事、朋友在老去,我们自己也在老去……大家在一起聊天时,聊肉眼可见的老年生活,聊自家老人的养老问题。这把年纪,才真是上有老下有小,都得一一安顿好。

大家在一起聊天相聚时▲

人们一提起老年,总是伤感而沉默……

有一天,我自言自语地说,我都知天命了!当我刚从这份惊讶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却已经年届耳顺了。那一时刻让我心头发紧,瞻念前程,不寒而栗,至今,这一惊恐也还没有从我心中散去。我无法相信自己垂垂老矣是什么样子。

精神矍铄的老年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曾说过:“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不喜欢自己变老的样子。”

有一次,瓦格纳在商店的镜子里打量自己,他说:“我不认得这个人,我真的已经六十八岁了吗?”到八十岁,他说不再想看到自己的样子,两只带着眼袋的眼睛,凹陷的双颊,看了让人害怕。瓦格纳不接受自己的衰老,也是觉得自己天纵之才,却也难违天意。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

老年逐渐衰弱的生理状况会让人很少骄傲。

骄傲这个词是有年龄段的,它不属于童年,也不属于老年。   进入老年,人会经历一连串的丧失:健康、活力、敏捷、美丽……一个一个远离。然后,一代人一一消失在那个叫做老境的尽头,逝者的模样还会在生者的头脑中徘徊,却不再有新的话题。

骄傲属于年轻人▲


当我们老了,可能成为什么样?见到听到太多之后,我越发觉得:

人老之后,最大的尊严来自于健康,有健康的智力,健康的行动力,健康的心态。想像自己的老境,希望那时的自己:当一个睿智又豁达的老人,善于倾听、理解人意,能用自己的阅历和判断为年轻人指点迷津;当一个有趣又温暖的老人,能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跟你待在一起,开心、轻松、欢喜。如果能量有限,就自己当一个安静平和的人,能从容地呼吸,从容地行走,从容地吃橘子。哪怕只是咀嚼一口饭,也全心以对。以从容专注的姿态,安安静静对待每一个“正在发生”的事。

人老之后,最大的尊严来自于健康▲

言归正传,昨日重阳,又到了登高望远之时。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曾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世《太平御览》等曾转录此事,并确认此为重阳登高习俗最早文字记载。由此可知,登高的最初用意是避祸,而避祸利长寿,从而延伸至重阳敬老祈福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然而,登高是一件多么富有哲学意味的行为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最早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之一,相信这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华夏少年的修辞训练和人格养成上都会成为一项特别的记忆。登高即超越,即不断打开眼界和心胸,成就更高的智慧。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书法作品▲

这样的豪情在青年杜甫那里同样被书写得可与天齐。

他在《望嶽》中写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蕩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绝顶才能俯瞰山川河岳,领略造化神奇。可以想见,颠沛流离如杜甫,如果没有年轻时脚下的泰山为他顶住一口气,焉知后来的“三吏”、“三别”、“秋兴八首”会不会成为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诗史。蕴意相近的古代佳作还有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然,高层不是高位,拗相公肯定不是因二度为相而自诩高瞻远瞩,古代士人以社稷苍生为己任的胸怀和通古今之变的学养,足以令他以“祖宗不足法”的豪情推动社会变革。

杜甫《望嶽》▲

登高并不只为成全诗人们的豪情,岁月“毒打”与现实消磨总会以各种方式,教诗人们体会高处的寒凉。

公元七六七年,距写下《望嶽》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及个人动荡屈辱的宦游生涯后,晚年杜甫在夔州写下了亘古名篇《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晚年杜甫在夔州写下了亙古名篇《登高》▲

世事无常,同样是借物起兴,“风急天高猿啸哀”取代了“蕩胸生层云”;同样是归鸟入画,极目远眺才得一见的翩翩鸿影,已换成了江渚上无声收拢的疲惫翅膀。

无边落木似倾颓国运,不尽长江如历史车轮,此情此景,人生羁旅尤显零落,登高更是让自己的孱弱诗心暴露在酷烈现实之中。命运在收官了,百病之身似乎也只有在一杯浊酒中才能找到栖居之所。这是何等惨痛的命运之诗!然而此时的诗人仍是倔强和勇敢的,他没有蜷缩在茅屋或孤舟里,而是把酒临风,在和命运的对视中完成对命运的反抗。写到这里,我眼前出现了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没错,只有对命运的觉悟才能超越命运的苦厄,只有在绝望中挺立才能战胜绝望的荒诞。这并不奇怪,人的处境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无论古今中外,在广阔的时空中,人终究渺小短暂,唯一能超越这渺小短暂的,就是对渺小短暂的觉知,是在这种觉知基础上产生的笃定和从容。

远去的杜甫▲

与杜甫历经百般磨难登高遣怀的经历大抵相同,也是在屡遭挫折后,陈子昂登高怀古更有一番情愫。

诗人凭着对苍茫时空的极度敏感,在特殊历史风物的触发下,于万古愁绪中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反观自照。公元六九六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兵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武则天派出她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作为参谋,也随军出征。陈子昂二十多岁进士及第,后来做了一个叫右拾遗的官,职能就是给皇帝建言献策。武则天当政后,自乱朝纲,荒淫专断,陈子昂屡次上书谏言,不仅没有被采纳,还被所谓的“逆党”牵连下狱。此番随军讨逆,陈子昂自然怀救国之志,意图建功立业。然武攸宜鲁莽少谋,致战场形势危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未被采纳,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抒怀,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书法作品▲

这真是一首破空而来,凭虚御风,与天地同在,与时间偕老的大诗!

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二个字,但它不单道尽了时间与空间的漫无边际,还把在这个苍茫时空中,一个独醒灵魂对于个体生命边界的孤寒领悟,言说得如此浩荡和丰沛。虽然这首诗的创作有着极为具体明确的背景,但最终完成的诗作里,个人命运的不平与怨愤完全被推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角落,剩下的是全然跃出一时一人一事,在存在之惑的冷风中挥洒热泪的人类之诗。可以说,用心读过这首诗的人,完全有可能从此摆脱庸常人生中的琐屑与苟且,会在自己心中搭建一座立于人生旷野的幽州台,而立于其上也就站在了人生的有限之上。

陈子昂的壮怀激烈▲

岁岁重阳,步步登高。如今,重阳登高成了一项纳吉祈福的活动,登高临远,胸襟开阔,自然有益身心。

而插茱萸,饮菊酒,则在品味传统的同时,给日常生活平添了一重审美选择。此时读读古人登高主题的经典诗歌,会在内心深处扩展有限人生,不然,虽身处峰峦之上,仍可能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所说:“无人会,登临意。”

无人会,登临意▲

结尾处引用加拿大作家Yann Martel的一句话:Sometimes we gasp and say to ourselves , "Alas , life is a race ." Actually , the truth is quite the opposite : Life is tranquil . It is we who have been running blindly all along .

(然后,我们会发现:“有时我们气喘吁吁地对自己说:‘唉,生活就是赛跑。’其实,事实恰恰相反:生活是宁静的。一直在盲目奔跑的是我们”)


《重阳登高·七律》——作者

秋来佳节又重阳,野径邀吾陟峻冈。

霜染枫林添赤锦,雾笼松壑隐幽篁。

遥思北塞征人苦,俯瞰南畴穗谷香。

极顶放怀舒倦目,归鸿几点入苍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娱乐   重阳   诗意   思念   许绍雄   瓦格纳   杜甫   命运   长房   从容   诗人   茱萸   幽州   老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