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元买星级酒店剩菜?“剩菜盲盒”不该被污名化

文/黄蓁

近日,一条“杭州一家五星级酒店推出40元‘剩菜盲盒’”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从该饭店了解到,酒店近期推出售价40元的晚餐盲盒,消费者可在周三至周日晚9时15分至9时30分内随意打包自助餐菜品(不含刺身和冰上海鲜)。(11月11日《北京商报》)

然而,不少人一听到“剩菜”二字便心生排斥,直言“吃剩菜是侮辱人”,甚至将其曲解为“有钱人剩下的泔水”,仿佛花更少的钱买到实惠新鲜的食物,成了件丢人的事。

对“剩菜盲盒”的抵触,核心是“性价比消费”的羞耻感在作祟。事实上,酒店推出的这类产品多为当日未售卖、未开封的新鲜余量,如未开封的点心、未拆封的套餐配菜等,与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有本质区别。

偏见的产生,源于对“剩余”概念的刻板认知。《左传》中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过去铺张点餐彰显体面,到如今理性规划被点赞,消费逻辑正经历着从面子导向到实用导向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将理性消费污名化为侮辱,把资源节约视作寒酸,不仅背离了现代的消费伦理,更是对节约精神的否定。那些无端渲染的恶意解读,既忽视了资源再利用的核心价值,也否定了普通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正当需求。

酒店入局剩菜盲盒,绝非简单放下身段赚钱,本质是高端餐饮品牌打破“高冷定位”、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转型。这一模式与临期食品折扣销售的逻辑一致,都是“扔了浪费不如低价流转”的务实选择。剩菜盲盒的出现,既有效减少食材损耗,又满足低预算消费需求,是商业逻辑与环保责任的双赢,不应被“掉价”等主观评价轻易否定。

如今,追求性价比的理性消费已成为必然趋势,但部分群体仍未摆脱“为体面而浪费”的认知桎梏,他们为剩菜盲盒贴上负面标签,拒绝承认理性消费非耻辱、资源节约是责任的现代共识。但当性价比消费成为群体理性选择,所谓的攀比与自卑心理自然消解。这是消费回归本质的必然结果。

当然,行业创新内卷虽对消费者短期利好,但包容创新不意味着突破底线,更需要坚守核心原则。食品新鲜度与安全性是剩菜盲盒的生命线,酒店必须将食品安全管控置于首位,通过标准化流程保障产品安全,这是打消消费者顾虑、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基础。同时需明确,剩菜盲盒仅仅是酒店应对市场变化的补充业态,不能替代主营业务的深耕。

健康的运营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才是酒店行业长久发展的根本。我们既不必夸大盲盒为“剩菜新高度”,也不必贬斥其为“行业堕落”,这只是特殊时期酒店的运营尝试,好坏最终留待市场检验,过度解读或主观批判均无意义。

剩菜盲盒所引发的争议,本质是一场消费观念的祛魅运动。它的出现,打破了“高端酒店必须奢华”“理性消费等于寒酸”的认知,促使消费回归实用、环保、性价比的本质。唯有酒店坚守健康运营理念与主营业务核心,消费者放下面子执念与无端偏见,社会包容合理创新与资源再利用,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理性、更环保、也更具温度的消费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美食   剩菜   污名   星级   酒店   本质   消费者   性价比   核心   认知   寒酸   逻辑   理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