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央视门面的担当,央视新闻主播是不能随便做广告的,但是近来又不少网友发现,李梓萌竟然在网上直播卖起了能治病的鱼油,这明显与大众认知的行为不同。
而且,有些人也恰恰因为她的身份而无条件信任,结果下单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难道央视新闻主播也开始做虚假宣传了?直到国家出手之后,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公众人物的信誉,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一种需要用极度自律、个人牺牲和无可挑剔的专业能力,日复一日精心雕琢的稀有品。
看看李梓萌就知道了,为了匹配《新闻联播》那份独有的稳重与权威,她常年戴着一顶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不少的假发。这顶假发,遮住的不仅是真实的秀发,更是她生活中活泼风趣的另一面。
这是一种献祭,她将鲜活的“小我”,奉献给了那个更宏大、更符号化的“国脸”身份。这背后,是服务于公共符号的职业自觉。

当然,信任不能只靠一个造型。实打实的业务能力才是压舱石。想想那个场景:离开播只有短短8分钟,一份近两千字的紧急稿件才送到手上。
换作一般人,恐怕早已心跳如雷。她却能沉稳应对,字正腔圆、一丝不苟地将信息流畅播报出去。这种建立在绝对实力上的权威感,才是她信誉的真正基石。
也正因为她几乎从不缺席,创下过一年露面112次的惊人记录,圈内才送了她一个“铁打的李梓萌”的称号。这份稳定,给了观众长久的安全感。

有趣的是,真正让这份信任变得牢不可破,甚至带有温度的,反而是她身上那些“不完美”的烟火气。比如,央视内部规定,播报中出现一次口误就要罚款200元。
于是,同事和网友们便开玩笑说,以李梓萌的出镜频率,怕不是要“贷款上班”。这种带着调侃的趣闻,非但没损害她的形象,反而让她变得立体而亲切。

同事倪萍也曾无意中透露,像李梓萌这样工作多年的主播,其实一直在北京租房住。这些细节,让大众看到一个脱离了主播台的、真实的人。
偶尔的失误,大家也普遍报以理解,毕竟,在那种高压环境下,谁能保证万无一失?正是这种专业上的顶尖实力与生活中的朴实反差,让她赢得了最广泛的信赖。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脸”,才成了骗子眼中最值钱的“资产”。

AI诈骗,玩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心,它的核心逻辑,就是对“信任”进行精准的、毁灭性的收割。不法分子挑选李梓萌作为目标,绝非偶然。
他们看中的,正是“国脸”形象背后那份“不容置疑”的权威背书。这场骗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信誉套现”。
他们伪造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李梓萌”正在热情推荐一款名为“深海多烯鱼油”的商品,声称它对头晕、记忆力减退有奇效。

这段视频通过电商直播渠道迅速扩散,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看到这张熟悉又权威的面孔,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下了单。毕竟,这可是《新闻联播》的主播,她推荐的东西还能有假?
这场精心策划的造假直播,一度吸引了超过80万次观看。然而,当消费者们满怀期待地收到包裹时,却发现里面装的根本不是什么神奇的鱼油,而是一些按照“糖果”标准生产的普通食品。

愤怒和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在真相揭晓前,不明就里的网民开始将矛头指向李梓萌本人,指责她为了利益“骗人”。她的声誉,在这场她毫不知情的风波中,受到了严重损害。
直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介入,并于2023年10月中旬由官方和央视财经频道共同证实,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完全是利用AI技术合成的赝品。李梓萌本人,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最终,涉事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了应有的行政处罚。

李梓萌的遭遇并非孤例,这股利用AI换脸进行诈骗的歪风,早已从传媒界蔓延开来,体育界等多个领域都未能幸免,其手段甚至变得更加“高明”。
奥运冠军全红婵,也成了下一个目标。网络上突然出现她为家乡土鸡蛋“代言”的AI合成视频。这个骗局的阴险之处在于,它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嫁接,而是对公众情感的深度编程和利用。
骗子们深知全红婵家境普通、对母亲极为孝顺的公众形象深入人心。于是,在伪造的视频里,他们设计了这样的叙事:“全红婵”在帮辛苦的妈妈卖鸡蛋。

这一下就击中了无数人的软肋,欺诈行为被包装成了一个女儿的孝心故事,购买行为也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被赋予了支持冠军、体恤亲情的情感价值。这种情感操纵,比直接的商业广告要隐蔽得多,也有效得多。
更令人咋舌的是,为了让这个骗局看起来更可信,犯罪分子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们紧接着又制作了孙颖莎和王楚钦“出镜”的虚假视频,在视频里,这两位乒坛名将也在“帮助”全红婵一起推广家乡的鸡蛋。

这一招,直接将诈骗从“点对点”的个人背书,升级为了对整个“信任网络”的污染。谁都知道这三位运动员之间关系极好,这种利用他们真实友谊来构建虚假场景的手法,制造出了一种更难被识破的群体背书假象。
幸运的是,全红婵的家人及时发现了这个骗局,并迅速通过公开渠道辟谣,才没让更多的人上当。但这也敲响了警钟:骗子们不只在复制面孔,他们还在复制和利用我们社会中最宝贵的情感连接。

面对越来越以假乱真的AI技术,“眼见不再为实”正在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都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
有人说,要学会辨别AI视频的瑕疵。比如,注意看视频里的人面部表情是不是有些僵硬,眼神是否呆滞,眨眼频率对不对劲。再比如,仔细观察手指的数量有没有出错,动作流不流畅,背景里有没有什么东西突然变化,光影匹不匹配。

这些建议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依赖普通人的“火眼金睛”进行防范,注定会越来越力不从心。我们今天总结出的破绽,可能明天就被新的算法修复了。像全红婵家人那样依靠受害者自救辟谣,也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滞后的补救措施。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社会“防火墙”。

首先是法律之剑。必须大幅提高利用AI技术犯罪的成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惩罚的力度远超其可能获得的非法收益,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不能再是罚款了事,要让作恶者真正感到“痛”。
其次是技术之盾。矛与盾的较量从未停止。社会需要大力投入和支持开发更先进的AI内容识别与溯源技术。目标是让每一条虚假信息都能被快速甄别,并能追溯到其始作俑者,让虚拟空间不再是法外之地。

再者是平台之责。视频的传播离不开网络平台。这些手握巨大流量的平台,绝不能成为技术作恶的温床和帮凶。它们必须承担起内容审核与监管的核心责任,而不是把所有压力都转移给用户。
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提升我们全社会的“数字免疫力”。也就是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我们需要从小就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养成一种“默认怀疑,谨慎相信”的新型信息消费习惯。

面对那些刻意利用名人效应,或者极力煽动情感共鸣的营销,多问一个为什么。别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就轻易交出自己的判断和钱包。
与此同时,保护好李梓萌、全红婵们每一张真实的面孔,不让它们被虚假的倒影所吞噬,就是在保护我们整个社会赖以正常运作的基石。

大象新闻2025-10-18《李梓萌遭AI仿冒带货,别让技术滥用击穿消费信任底线丨中听》
工人日报2025-10-22《AI仿冒名人带货不应止于个案查处》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