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叔,您还是这么早,一大早5点天都没亮就到公园了!”“哎呀,习惯了,年轻时上班习惯,现在退休也改不过来了。”
清晨的公园里,王叔叔和许多同龄人早早地开始锻炼。他一直觉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起得越来越早,身体也就理所当然更健康。
但几个月前,体检时医生却摇了摇头:“这么早起,其实反而不利于您的身体恢复。”这一句话,让王叔叔一个晚上睡不着,怎么就早起成了“错”?

而身边的老友李阿姨,却是7点半起,精神抖擞,还常跟他说:“你可别再逞能了,养生光早可不够。”
你是不是也跟王叔叔一样,把早起等同于健康,把7点以前定为“黄金起床时间”?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有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的最佳起床时间,往往不是我们以为的“越早越好”。不同的起床点,对身体健康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许多中老年人认为,早睡早起,起得越早越益寿延年。但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研究显示,凌晨4-6点被闹钟叫醒的中老年人,白天频繁犯困的比例高达34%,而自然醒的群体,这项数据下降到9%。
原因很简单:睡眠分为深睡和浅睡,人体大约凌晨2点到5点处于深度修复阶段。
这个时段如果被叫醒,会导致“睡眠惯性”,短时间内头脑不清醒,心脑血管负担骤增。尤其是有三高、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过早起床容易出现清晨血压高峰,诱发中风、心梗等风险。

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追踪性研究同样印证了这一点:60岁以上人群,凌晨5点前起床的人,心血管事件风险比6点半-7点起床的人高出约18.7%。
所以,过早早起其实并不“养生”,而是打乱了自身体内的生物钟。如果中老年朋友们总是争当“早起第一人”,反而可能失去身体的自我修复时间。
如果你长期“早上五点前起床”,身体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记忆力减退:缺少深度睡眠修复,大脑皮层得不到充分休息,记忆力可能下降10-15%,易出现健忘。

清晨血压激增:权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凌晨4-6点起床者,清晨血压高峰概率提升22.4%,心脑血管不适风险上升。
白天易疲劳、免疫力降低:深睡不够使T细胞减少,两个月后生病概率增长至1.3倍,感冒、慢性炎症多见。而假如你“顺应生物钟,自然醒或6点半-7点半起床”,可能带来这些积极变化。

白天注意力更集中:哈佛大学睡眠实验数据显示,60岁组7点醒的群体,白天认知测试反应时间快于5点起床组约18%。
高血压、中风风险下降:按部就班醒来,心率、血压平稳,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下降11.3%-17.5%。
心情好、老年抑郁低发:英国老年医学杂志有数据表明,7点后醒的中老年群体焦虑、情绪障碍风险降低13.2%。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你起床的方式,才真正影响一天的健康走向。“闹钟惊醒式”的起床,不如“自然醒来”更能让身体舒缓开启。
顺应个人生物钟:建议晚间22:00-23:00入睡,保证6.5-8小时高质量睡眠,切忌硬性设闹钟。
起床节奏温和过渡:醒来后在床边静坐1-3分钟,再缓慢起身,有利于调节心脑供血,避免眩晕晕眩。

早晨30分钟内见到自然光:容易唤醒“褪黑素”代谢,提升白天清醒度。哪怕冬天不开窗,也建议拉开窗帘多接触自然光。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年7月
《睡眠健康与疾病预防》,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苏州大学医学院,《健康中国行动睡眠科普指引》,2021年
陈立群等,《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诊疗共识》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