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毒蘑菇中毒因发病急、死亡率高成为重点防控对象。夏季来临、雨量充沛,野生蘑菇悄然生长,却可能暗藏致命风险。掌握科学预防知识,才能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一、识别毒蘑菇,这些“土方法”不靠谱
民间流传着不少辨别毒蘑菇的说法,但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方法并不可信:
认为“颜色鲜艳的才有毒,朴素的就安全”(×):实际上,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外表朴素,与可食用蘑菇极为相似。
觉得“有虫子吃的蘑菇无毒”(×):昆虫与人类的生理结构不同,对昆虫无害的蘑菇可能对人有毒。
相信“用大蒜、银器共煮能验毒”(×):事实证明,毒素不会与大蒜、银器发生反应,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检测。
白毒鹅膏菌
二、为何毒蘑菇中毒如此凶险?
毒蘑菇含有的毒素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元凶”。不同种类毒蘑菇含有的毒素成分不同,如鹅膏毒素能破坏肝脏细胞,鬼笔毒素会引发剧烈肠胃反应,毒蝇碱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这些毒素稳定性强,高温烹煮、油炸、泡酒等方式都无法破坏其毒性,一旦摄入,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天就会出现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三、守住食品安全防线,远离“舌尖上”的风险
毒蘑菇中毒是可防可控的食源性疾病,核心在于切断摄入途径。记住“不采、不买、不食”野生不明蘑菇,不迷信偏方,不抱有侥幸心理,才能有效避免悲剧发生。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东营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守住食品安全防线,远离“舌尖上”的风险。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不做“菇勇者”!
来源:东营疾控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