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欧盟宣布对中国钢铁征收最高50%关税,墨西哥同步将汽车关税提至50%。
短短一个月内,28国相继出台限制措施,关税税率从10%飙升至145%,涉及贸易额超万亿美元。
特朗普为何改变单干模式?这轮围攻能持续多久?
编辑:0919
变了。特朗普的打法彻底变了。
曾经高喊"美国优先"的他,如今却四处拉拢盟友,摆出一副集体围攻的架势。
这次不再是单枪匹马的关税战,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多边包围。美国、欧盟27国,加上墨西哥等一众跟随者,组成了声势浩大的28国联盟。
先看看美国这边的新招数。特朗普抛出了《全球供应链安全框架》,给整个行动定下了调子。
目标很明确:限制对华投资,要求10月前拿出统一关税清单。
为了让大家动起来,威胁的大棒也时刻举着。比如直接警告墨西哥:不配合限制中国产品,你们卖到美国的商品就准备迎接30%关税。
欧盟显得尤其积极,直接宣布计划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高达50%惩罚性关税,在政府采购里也悄悄加上了本地优先条款。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了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压根就没有成员国企业提出申诉,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墨西哥则成了配合最积极的"急先锋"。它宣布对那些没跟自己签自贸协定的国家,主要是冲着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关税最高加到50%。
这招很狠,就是要切断中国产品借道墨西哥进入北美产业链的路。
G7内部,日本和加拿大率先表态,说要在11月实施首轮加税。特朗普更是直接通过社交媒体喊话,把对华加征50%到100%关税和结束俄乌冲突挂上了钩。
这种捆绑居然还真有市场,18个北约国家表示愿意考虑这个提议。英国态度尤其积极,宣布计划10月就对中国钢铁加税60%。
但这张看似"众志成城"的大网,只要凑近了看,就能发现里面的线头有多么混乱。
政治上的粘合剂,根本盖不住成员国之间深刻的经济利益矛盾。
产业界的反弹声最大。德国的汽车巨头们,比如大众和宝马,简直是坐立不安。
它们的生存严重依赖中国市场,非常担心反制措施会砸到自己头上。德国财政部长更是直接站出来,公开表达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
意大利那边,中小企业协会也急了。他们担心本国的化工和机械行业会受到重创,公开抗议欧盟的关税政策。
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了高层决策。在G7会议上,法国和意大利就明确要求,设置一个3到6个月的关税过渡期,好让本国企业有个缓冲。
除了产业利益,还有更现实的能源问题。当美国试图将能源安全也政治化时,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立刻公开反对。
它们强调这事关乎国计民生,不能当成地缘政治的筹码。这直接暴露了美国那种安全捆绑策略的局限性。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被动遵从"和"机会主义"者。墨西哥表面上言听计从,对中国汽车加了重税。
但私下里,今年上半年通过第三方渠道转口的中国商品比例不降反升,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灰色通道"。
韩国近期对中国热轧钢板征收的临时反倾销税,也被普遍看作是在美韩谈判压力下做出的姿态,而非真心想要围堵。
而像越南这些国家,因为和中国的供应链绑得太紧,干脆选择了深化合作,根本没打算完全跟随美国的步调。
说到底,这个所谓的包围圈,更像是一群各有小算盘的临时工,而不是铁板一块的战略联盟。
面对这个来势汹汹的"包围圈",中国的应对策略远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
它更像是一个立体的工具箱,从法律、经济和外交三个维度,展开了一场精准、非对称的系统性反制。
首先是祭出"规则之剑"。对内,提交了《对外贸易法》的修订草案,这等于是在给自己打造更坚实的法律盾牌。
授权政府可以对那些危害国家利益的外国实体和个人进行反制,也顺便震慑了那些想帮忙"钻空子"的第三方。
对外,则是在WTO就欧盟的电动车反补贴案正式提起申诉。这一手,是把争端从纯粹的实力对抗,拉回到多边规则框架下解决。
你讲政治,我讲规则。其次是亮出"精准之矛"。中国的经济杠杆用得极为刁钻,专打七寸。
比如4月宣布对钐、钆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脖子。
据说连F-47战机项目都受到了影响。而在政治层面,自5月起,中国连续停止采购美国大豆。
这看似只是普通的贸易行为,但拳拳都打在了特朗普政府的农业州票仓上,杀伤力十足。商务部在9月25日将萨罗尼克科技等6家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针对欧盟,启动了对猪肉的临时反倾销措施;针对墨西哥,则启动贸易投资壁垒调查,还对美墨产的碧根果进行反倾销立案。
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实现了对特定国家和产业的精准打击,避免了全面开战。
最后,是"破圈之策"的战略外拓。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波兰时,那句"妥协没有出路"掷地有声。
同时呼吁欧盟保持战略自主,这无疑是在分化联盟内部的共识。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主动构建一个平行于"包围圈"的合作网络。
通过"一带一路"、不断升级的自贸协定网络和货币互换机制,中国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
回过头来看,特朗普政府今年精心编织的这张"压力之网",显得结构脆弱,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
因其内部深刻且无法调和的利益矛盾,很难形成持久的合力。而中国,则凭借着巨大的经济韧性和一套系统性的多维应对策略。
展现出了强大的破局能力。它没有陷入对方设定的对抗节奏,而是沉着地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这场博弈的胜负手,早已不在于短期内谁能拉拢更多盟友,或者谁施加的压力更大。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更好地管控国内经济的颠簸。
谁能构建起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全球经济关系网络。与东盟的贸易额突破万亿,与非洲、拉美的合作日益深化。
这些都在对冲外部压力,为自己拓展出更广阔的战略空间。从数据上看,中国连续多年是120多国最大贸易伙伴。
这不是关税战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欧盟经济低迷,产业链受阻,物价上涨,根源在对俄制裁的反噬。
但把账算在中国头上,实际上是在转移内部矛盾。右翼势力上台,治理危机凸显,欧盟用"中国威胁论"缓和内部质疑。
中国反制精准,瞄准欧盟猪肉和墨西哥限制,维护产业利益。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为欧盟贡献400万就业。
每年消化近3000亿欧元商品。特朗普打法变了,拉28国围堵,但中国亮剑,让损失算得清清楚楚。
欧盟和墨西哥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加税只会加剧通胀。特朗普推动跨大西洋联盟,但欧盟想要更有利位置,却要付出更多代价。
墨西哥在美国后院,行动不自由,这次加税更多是形势使然。说到底,能稳得住、走得远的,才能主导未来的秩序。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制造多少噪音,而在于能否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
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包围圈,实质上暴露了单边主义的困境和多边合作的复杂性。
真正的较量不在于谁能拉拢更多盟友,而在于谁能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经济关系网络。
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博弈,你认为最终的赢家会是谁?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