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老漂族”的隐忍:为何带娃成了晚年长征?

2021年暑假,陕西农村的商英收拾了两大包行李,坐火车去了西安。

她不是去旅游,是帮儿子儿媳照料刚上小学的孙子。

刚去那会儿,商英觉得能跟孙子朝夕相处挺好,可没过多久,日子就变得不自在起来。

每天除了做三顿饭、接送孙子,她还得盯着儿媳的生活习惯,儿媳爱把衣服随手放,买化妆品一次就花一万多,这些事商英心里不适应,却没敢多说。

更让她难受的是作息,她原本每天收拾完碗筷就去跳广场舞,可儿媳下班回家总先洗漱敷面膜,等儿媳吃饭时,广场舞的时间早过了。

商英的遭遇不是个例。

现在城里有好多像她这样的老人,离开老家去子女城市带娃,大家叫他们“老漂族”。

2020年那会儿,全国跟着子女流动的老人已经超千万了。

这些老人里,有不少是被“逼”着漂的,年轻人在城里上班,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时间带娃。

有次我跟一位年轻妈妈聊天,她说要是没婆婆帮忙,自己要么辞职带娃,要么就得花大价钱请育儿嫂,可辞职了家里收入不够,请育儿嫂又不放心。

如此看来,老漂族更像是年轻人家庭的“隐形支柱”,只是这支柱背后,藏着老人太多的妥协。

商英后来跟邻居吐槽,说在西安的日子“心里发慌”,不是累的,是没了自己的生活。

她回了趟老家,邻居问起为啥回来,她只说“住不惯”。

可在家待了没几天,又开始惦记孙子吃饭有没有好好吃、上学有没有忘带东西,最后还是收拾行李回了西安。

这种“想走又舍不得”的纠结,很多老漂都有。

有位老家在内蒙古的段晴,去成都帮儿子带娃时,跟儿媳的矛盾更具体,儿媳要求孙子衣服穿一会儿就换,换下的马上洗,段晴觉得没必要,有时儿媳不在家,她就把洗衣机里的衣服又拿出来给孙子穿。

段晴跟我说:“不是我偷懒,是觉得衣服没脏,这么洗又费水又费洗衣液,好好的衣服都洗坏了”。

其实段晴和儿媳的分歧,本质是两代人育儿观念的不一样。

年轻人讲究“精细育儿”,奶瓶要消毒、屁股要勤洗、还要涂护理霜,这些流程年轻人自己没时间做,就盼着老人能跟上。

可老人那代养孩子,核心是“吃饱穿暖不哭不闹”,突然要学这么多新规矩,确实费劲。

有次我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陈辉教授聊起这事,他说调研时见过不少类似情况:有的老人用“再哭警察抓你”哄孩子,儿媳听了特别生气;有的老人偷偷给孩子看手机,年轻人反复说伤眼睛,老人还是改不了。

本来想觉得是老人固执,后来发现不是,是他们没搞懂“为啥这些小事要这么较真”,也没人耐心跟他们解释。

老漂在家庭里的“尴尬”,还不止育儿。

有位陕西合阳的老人跟我说,在儿子家像“坐牢”,想抽烟得去楼下,看电视要把声音调小,早上醒了不敢出卧室,怕吵醒儿子儿媳,只能在屋里等到儿子起床。

这种“小心翼翼”,其实是老人觉得自己是“外人”,怕给子女添麻烦。

佛山的苏雨以前也跟婆婆闹过矛盾,她觉得小家庭该自己说了算,婆婆管得太多。

可后来婆婆中风回了老家,苏雨自己带娃才发现,以前回家就能吃现成饭、孩子有人接的日子,全是婆婆在撑着。

苏雨说:“以前总觉得婆婆这不对那不对,真没了她,才知道家里离不了她”。

如此看来,老漂族对家庭的作用,比很多人想的更重要。

现在城里请个育儿嫂,每月最少也得五千多,要是从孩子出生带到三岁,得花不少钱。

有位西安的关先生算过账,他和妻子每月收入加起来不到两万,要是妻子辞职带娃,光房租、房贷和孩子学费就够他受的,更别说存钱买房了。

所以对很多家庭来说,老漂不仅是“带娃的”,更是帮家里省钱的“经济缓冲”。

可老漂的付出,往往容易被忽略,子女下班回家,大多只关心孩子怎么样,很少跟老人聊聊天,有的老人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

好在现在有些地方开始关注老漂族了。

舟山那边出台了政策,给老漂住的房子做适老化改造,还建了社区养老服务圈,让老人能在社区里跳跳舞、聊聊天。

太原的一些社区也挺用心,组织了棋牌活动、手工作坊,有位叫李凤萍的老人,以前每天在家待着,后来参加了社区的棋牌队,认识了不少朋友,现在每天都盼着去社区。

说实话,这些政策和活动能帮老漂融入城市,但更重要的还是子女的理解。

陈辉教授说,中年人大多把精力放在当父母上,却忘了自己也是子女,下班抽十分钟跟老人聊聊天,老人的心情都会不一样。

老漂族最让人担心的,还有他们的养老。

很多农村老漂,等孙子长大了,还是会回农村养老。

可他们年纪大了,身边没人照顾,怎么办?陈辉教授说,未来得好好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让这些老人有个兜底的保障。

还有老漂的心理健康,不少老人因为长期压抑,脾气变暴躁、记性变差,子女还以为是老人年纪大了,没意识到是心理压力大。

大润发之前做过调研,说60%的老漂每周逛超市三次以上,其实不是想买东西,是想跟店员唠唠嗑,解解闷。

千万老漂族,说到底是被“养孩子的义务”绑住了。

他们不是不想留在老家过舒服日子,是放不下子女,更放不下孙辈。

他们帮子女撑起了小家庭,却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最后。

毫无疑问,要让老漂不“困”,光靠老人自己调节不够,子女得多关心、多理解,政策得多支持、多保障,社区得多帮忙、多包容。

毕竟老漂们付出的,不只是时间和精力,还有他们本该自在的晚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育儿   晚年   老人   儿媳   孙子   子女   婆婆   孩子   儿子   年轻人   衣服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