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巴分治发生在1947年8月15日,这场事件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同时开启了印度次大陆分裂成两个自治领的进程。英国议会通过的《印度独立法案》规定了这一划分,将原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印度以印度教徒为主,巴基斯坦则以穆斯林为主导。划分过程仓促,边界线直到独立后两天才公布,导致混乱加剧。可靠数据表明,这次分治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强制迁移,约1500万人跨越新边界流动,死亡人数估计在50万到200万之间。许多人丢弃家园,财产被毁,社会结构被彻底打乱。这不仅仅是领土分割,更是宗教冲突的爆发点,影响至今。
分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殖民政策。英国从19世纪起推行分而治之策略,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差异来维持控制。1905年,英国总督寇松将孟加拉省一分为二,东孟加拉以穆斯林为主,西孟加拉以印度教徒为主,这一举动加深了宗教裂痕。尽管1911年孟加拉分治被撤销,但它已种下分裂种子。1930年,穆斯林诗人伊克巴尔在阿拉哈巴德会议上提出在西北部建立穆斯林国家概念。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会议上通过决议,要求在穆斯林多数地区设立独立国家,这被称为拉合尔决议或巴基斯坦决议。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真纳从最初的统一主义者转变为分裂倡导者,推动这一议程。
国大党内部意见分歧。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坚持建立统一的世俗国家,反对宗教为基础的分裂。甘地也强烈反对分治,认为它会摧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但1946年选举后,穆斯林联盟在穆斯林选区赢得多数席位,国大党在非穆斯林区占优,这强化了分裂势头。加尔各答直接行动日事件导致数千人死亡,暴力从城市蔓延到乡村。英国在二战后经济疲敝,公众厌倦海外事务。1946年,英国首相艾德礼派遣内阁使团到印度谈判,但失败。1947年2月20日,艾德礼在议会宣布,最迟1948年6月前移交权力。这项声明加速了进程,蒙巴顿于3月22日抵达德里担任最后一任总督。

蒙巴顿的任务是尽快结束英国统治,同时尽量保持统一。他最初提出联邦方案,但真纳拒绝,认为它无法保障穆斯林权益。蒙巴顿与尼赫鲁、帕特尔、真纳多次会晤,试图调解。4月到5月,谈判陷入僵局,暴力事件频发,如比哈尔省和诺阿卡利地区的骚乱。蒙巴顿意识到统一不可能,6月3日公布蒙巴顿方案,也称6月3日方案。该方案规定:英国于1947年8月15日移交权力;旁遮普和孟加拉根据宗教多数区分治;土邦可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接受这一方案,尽管甘地反对。方案通过后,英国议会于7月18日通过《印度独立法案》,正式确立分治。
边界划分由边界委员会负责。6月,英国任命西里尔·拉德克利夫为旁遮普和孟加拉边界委员会主席。拉德克利夫是伦敦律师,从未来过印度,只带了几张旧地图和1941年人口普查数据。他有五个星期时间完成任务。委员会包括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各两名代表,但他们意见对立,导致拉德克利夫独自决定关键点。旁遮普边界需穿越锡亚尔科特、瓜德萨普尔、阿姆利则、菲罗兹布尔等争议区;孟加拉需分离加尔各答、达卡、吉大港。拉德克利夫考虑人口分布、经济联系和灌溉系统,但时间紧迫,工作从早到晚。8月8日,他完成草案,但蒙巴顿下令推迟公布至8月17日,以免干扰独立庆典。这意味着独立当天,边界仍不明朗,数千万人不知归属。
8月14日,巴基斯坦在卡拉奇独立,真纳宣誓就任总督。8月15日,印度在新德里独立,尼赫鲁发表命运相会演说。边界公布后,暴力立即爆发。旁遮普火车站成为屠杀现场,列车满载尸体抵达终点。村庄被焚毁,河流堵塞尸体。官方记录显示,8月到12月,1400万到1800万人迁移,死亡超过100万。财产损失巨大,铁路和灌溉系统中断。联合国后来估计,难民中75%是妇女儿童。分治还涉及军队和公务员分割,原英印军队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引发忠诚冲突。

分治对经济的影响深刻。印度损失了旁遮普的谷仓和孟加拉的纺织业,巴基斯坦则缺少工业基础。1947到1948年,印度GDP下降16%,巴基斯坦面临饥荒。土邦整合成为另一挑战。印度有562个土邦,帕特尔作为内政部长,推动合并。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大多数土邦加入印度。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是例外,海得拉巴的尼扎姆支持巴基斯坦,1948年9月印度军队介入,结束其独立。朱纳加德虽穆斯林多数,但君主选择印度。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格最初犹豫,10月22日普什图部落武装入侵,他签署加入印度文件,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
战争从1947年10月持续到1948年12月。印度空运部队进驻斯利那加,击退入侵者。联合国斡旋下,1949年1月1日停火,划定停火线,即现今控制线。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印度控制三分之二,巴基斯坦控制其余。联合国承诺公投,但从未实现。这场战争造成数千人死亡,加深敌意。帕特尔主张全面进攻,但蒙巴顿限制为空运援助。战争后,印度通过宪法确立世俗共和国,巴基斯坦则面临内部不稳。
分治的长期后果体现在印巴关系上。两国三次大战:1947-48克什米尔战争、1965年坦克战、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成孟加拉国。核试验后,紧张升级。克什米尔仍是闪点,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巴基斯坦要求自决。分治也影响社会结构。印度吸收大量难民,推动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尼赫鲁的五年计划强调自给自足,但分区遗留的贫困持续。巴基斯坦早期依赖侨汇和援助,真纳去世后,政局动荡,多次军事政变。

人口统计显示,分治改变宗教分布。印度穆斯林从9.8%降到8.7%,巴基斯坦印度教徒从15%降到1.6%。妇女遭受特别创伤,约7.5万妇女被绑架,多为跨宗教婚姻受害者。政府后期努力遣返,但许多家庭破碎。教育和健康系统崩溃,婴儿死亡率上升。国际援助有限,英国红十字提供医疗,但联合国专注克什米尔。分治强化民族主义叙事,印度强调统一,巴基斯坦突出伊斯兰身份。
经济上,分治中断贸易链。印度失去吉大港港口,巴基斯坦缺少钢铁厂。1947年,印度出口下降30%,巴基斯坦棉花运不出去。难民营成为临时社区,后来演变为城市贫民窟。新德里和拉合尔人口激增三倍。农业灌溉系统如印度河被分割,引发水资源争端。1960年印巴水条约缓解,但紧张未消。分治还催生文化变迁。文学如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记录创伤,电影如《地球》描绘迁移痛苦。
政治上,分治奠定两国制度。印度采用议会制,尼赫鲁领导至1964年,推动非结盟运动。巴基斯坦采用总统制,真纳1948年去世后,利亚卡特·阿里·汗继任,但暗杀导致不稳。帕特尔1950年去世,被视为统一建筑师。他的土邦合并政策确保印度领土完整。蒙巴顿1948年6月卸任,回国后继续海军生涯,1979年被爱尔兰共和军炸死。拉德克利夫拒绝酬劳,一生避谈印度。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