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华人圈被一份中餐馆涨价清单刷屏:川式宫保鸡丁 15.99 美元、担担面 9.99 美元、四川泡菜 6 美元,最夸张的是一份鱼香肉丝配饭标价 28.99 美元。美中餐饮业联合会主席胡晓军透露,饺子价格已普遍突破 1 美元 / 个,部分高端餐厅甚至卖到 1.5 美元,较疫情前涨幅超 60%。另一位在美国卖包子的湖北老板也晒出了菜单,10 个上海小笼包 13.99 美元,6 个香菇青菜包 11.99 美元 。不少华人网友吐槽:“这价格,吃一顿中餐够买一周的菜了!”
数据显示,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中餐馆从中国进口的花椒、辣椒、豆瓣酱等核心调料成本暴涨 10%-50%。芝加哥 "老四川" 餐厅老板算了笔账:一罐 500 克的郫县豆瓣酱,到岸价从 3.2 美元涨到 5.8 美元,直接导致麻婆豆腐成本增加 2.3 美元。不仅如此,厨房设备、餐具、桌椅板凳,以及装修原材料等,因关税和物流不确定性,成本也大幅提升。这些从国内设计制作好再运到美国的物品,曾经价格实惠样式好,如今却让餐馆老板们压力倍增。
关税的重压,让原本就利润微薄的中餐馆经营愈发艰难。美国全国餐馆协会数据显示,中餐馆平均利润率仅 3%-5%,在关税的冲击下,部分餐厅利润直接归零 。纽约法拉盛某中餐馆老板无奈地坦言:"现在的情况很严峻,如果不涨价,每卖一份宫保鸡丁就要亏 0.7 美元。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被关税一点点侵蚀,再这样下去,真的要撑不下去了。" 而除了菜品成本的增加,餐馆运营的其他方面,如房租、人工等费用并没有降低,这让餐馆老板们的压力倍增。
面对成本的大幅上涨,中餐馆老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对于那些以价格亲民、薄利多销为特色的中餐馆来说,直接大幅涨价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它们的客户群体对价格相对敏感。洛杉矶的 "湘香园" 就采取了 "温和涨价 + 套餐优化" 的策略。"湘香园" 将套餐价格上调了 5%,同时,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了 "两荤一素" 的组合餐。这一策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压力,还因为套餐的性价比高,吸引了更多顾客,销量提升了 20% 。餐厅老板表示:"我们不敢涨太多,怕客人流失,只能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前提下,稍微调整价格,再通过优化套餐,让客人觉得更划算。"
与亲民餐厅不同,一些走高端路线的中餐馆,凭借其独特的菜品和优质的服务,拥有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芝加哥的 "老北京" 就是这样一家高端中餐馆,面对成本的上涨,他们选择硬扛压力,通过打造 "文化故事 + 会员体系" 来黏住客户。"老北京" 推出了 "宫廷菜体验季",将中国古代宫廷菜的文化和历史融入到菜品中,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顾客。同时,他们还完善了会员体系,为会员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专属服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顾客的忠诚度,还让客单价提升了 35% 。餐厅负责人自信地说:"我们的顾客更注重菜品的品质和文化体验,只要我们能保持特色,他们还是愿意为优质的服务买单的。"
还有一些中餐馆则从供应链入手,通过加大本地采购比例,来降低成本。休斯顿的某中餐馆就发现,从中国进口的四川二荆条辣椒成本大幅上涨,于是他们尝试用德州本地的辣椒替代。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德州辣椒虽然在口感上与二荆条有所不同,但也有其独特的风味,而且价格更为实惠。这一替代措施,让他们的调料成本下降了 18% 。餐厅厨师表示:"一开始我们也担心替代后的味道会不受欢迎,但经过调整烹饪方法,顾客反馈还不错。现在我们还在继续探索更多本地食材的应用,希望能在保证菜品特色的同时,降低成本。"
面对中餐馆的涨价潮,美国消费者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32% 的顾客表示理解,愿意为正宗的中餐支付更高的价格。旧金山湾区一家川菜馆的常客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我是这家店的忠实粉丝,每周至少来吃两次。虽然价格涨了,但味道还是那么正宗,我觉得多花点钱也值得。只要涨价别太狠就行,我还是会一直支持的。" 像张先生这样的顾客,他们更注重菜品的品质和口味,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然而,并非所有消费者都如此宽容。45% 的中低端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极为敏感,他们纷纷转向价格更为亲民的墨西哥快餐。数据显示,关税生效后,塔可钟(Taco Bell)的客流量激增 17% 。洛杉矶的一位上班族小李就表示:"以前我经常吃中餐外卖,方便又好吃。但现在价格涨得太多了,一顿饭要花 30 多美元,实在有点吃不消。塔可钟的套餐才 10 美元左右,性价比更高,所以我现在都改吃墨西哥快餐了。" 这些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一旦中餐价格超出他们的心理预期,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其他替代品。
行业分析师指出,中餐在美国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成为了一种 "文化符号",这种文化认同为中餐馆的定价提供了新的逻辑。
波士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能讲出菜品文化故事的餐厅,提价接受度比普通餐厅高 23% 。纽约的 "四季雅韵" 餐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家餐厅在推出 "东坡肉" 这道菜时,不仅详细介绍了苏东坡与这道菜的渊源,还将制作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顾客们对这道菜的认可度极高,即使价格比普通红烧肉高出 30%,依然供不应求。餐厅老板自豪地说:"通过讲述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顾客们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了,他们更愿意为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买单。" 这种将文化与美食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顾客的用餐体验,也为中餐馆在涨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留住顾客提供了新的思路。
面对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中国餐饮供应链企业也在积极行动,加速布局美国市场。蜀海供应链作为餐饮供应链领域的佼佼者,已在洛杉矶、纽约设立海外仓。通过这一布局,蜀海供应链将调料配送周期从 45 天大幅缩短至 7 天 。不仅如此,蜀海供应链还凭借其强大的全球采购和品控体系,确保了食材的稳定供应和品质。这一举措,不仅为中餐馆提供了更高效的供应链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税带来的冲击。
在成本的重压下,部分中餐馆开始尝试 "本土化改良",以降低成本,"美国味中餐" 悄然兴起。
用美式甜辣酱替代郫县豆瓣酱,成为了一些餐厅的选择。这种替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菜品的原有风味,但也为菜品带来了新的口感。一位餐厅老板表示:"美式甜辣酱的成本比郫县豆瓣酱低了 40%,而且它的甜辣口味也受到了一些美国顾客的喜爱。" 除了调料的替代,菜品的创新也成为了一种趋势。"美式宫保鸡丁"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创新菜品在传统宫保鸡丁的基础上,添加了苹果丁,使其口感更加丰富。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创新菜品受到了年轻群体的热烈欢迎,销量比传统宫保鸡丁增长了 35% 。 这些 "美国味中餐" 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餐的传统味道,但也为中餐馆在关税的阴影下找到了一条新的生存之道。正如一位美食评论家所说:"美食是文化的载体,虽然这些改良菜品的味道与传统中餐有所不同,但它们也是中餐在美国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