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硬控安世,抢走芯片,中国的破局之道,早在40年前就有了答案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的非常规管控,让不少人思考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不禁让人想起40多年前中荷之间的一场外交与经济博弈,那段往事不仅与当下困局有着相似的逻辑,更能为今天的破局提供关键启发。

2025年10月23日,安世中国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明确荷兰总部的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首席执行官张秋明的职务身份保持不变,安世中国业务运营一切正常。

声明强调,外部环境变化不会动摇其合法合规运营的根基,安世中国有决心将这场维护权益的斗争进行到底。

围绕安世事件,不少声音认为应“以牙还牙”,对等惩处在华荷兰企业,让荷兰政府尝到损失的滋味。

但回顾历史便会发现,类似的困境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经历过,且当时的应对方式更具战略智慧,没有针对在华荷兰企业,却最终推动问题解决。

1980年,荷兰站在了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濒临破产的百年造船企业莱茵斯凯尔特维罗梅公司(RSV),台湾当局抛来的两艘常规潜艇订单,足以挽救该公司数千个工作岗位。

另一边是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发出的严重警告:若荷兰执意对台军售,必将承担严重后果。

荷兰政府内部为此激烈争执:经济部门视这笔订单为RSV的“救命稻草”,认为放弃就意味着企业破产;外交部门则警示,为短期利益失去整个中国市场,代价过于沉重。

最终,时任荷兰首相德里斯・范阿赫特拍板批准交易,他虽预料到中国会反制,却没料到反制来得如此迅速且坚决。

在获悉荷兰内阁不顾反对,依然批准对台军售后,中国立即将中荷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召回驻荷大使,全面冻结两国经贸合作。

彼时中荷贸易额虽不及今日,但中国通过减少甚至暂停荷兰商品进口、搁置洽谈中的商业合同等措施,让荷兰切实感受到了压力。

这种僵局持续数年,荷兰逐渐意识到: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远超预期,且国际社会对其“不负责任”的评价也损害了国家声誉。

1982年荷兰政府更迭,新上台的金内阁主动寻求修复对华关系。经过多轮谈判,荷兰政府最终作出“不再批准对台军售”的正式承诺。1984年2月1日,历时四年的外交冰封终于解冻,中荷关系恢复正常。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与1980年相比,2025年的中国已拥有更丰富、更有力的反制手段。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管制令,对安世在华芯片产品暂停出口。这一招直击要害:失去中国的封装产能,安世荷兰总部迅速陷入“无米下炊”的窘境。

几天之后,安世中国宣布切断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明确表示“国内公司是独立经营决策的中国企业,有权拒绝未经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坚决反对外部力量干涉运营、损害员工利益。

10月23日的声明更是进一步强调,荷兰总部的人事任免在中国境内无效,安世中国的生产、合作均在法律框架内有序开展,不受任何单方面决定影响。

这一系列操作的逻辑清晰:你冻结我的股权,我就切断你的产能,且每一步都合规合法、有理有据。

消息一出,全球汽车产业震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一辆现代汽车需数百颗安世芯片,目前不存在可替代的供应商,供应链中断可能导致德国车企生产线数周内停摆。

此时无需中国施压,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企业已对荷兰政府的决策表达不满,形成了天然的“压力传导”。

将两次危机对比,能清晰看到40年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西方的行为逻辑:仍以短期经济利益主导战略决策,仍低估中国捍卫权益的决心,最终仍需在更大损失面前被迫退让。

变化的则是中国的反制能力:从当年以外交抗议为主,升级为如今“外交+经济+法律”的一系列组合拳;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博弈规则。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全球市场地位与供应链影响力,已非80年代可比,当年中国市场规模有限,如今却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安世最核心的产能基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两次事件的性质其实是截然不同的,1980年荷兰对台售潜艇,影响的是台海地区军事平衡;2025年荷兰管控安世,引发的芯片断供危机却牵动美西方汽车产业命脉。

我们要以史为鉴,这段往事为破解当下困局提供了思路。最为主要的就是坚持“代价对等”的原则:1980年荷兰为潜艇订单失去中国市场,2025年荷兰若触碰中国半导体产业底线,必将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因为中国是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掌握着安世的核心需求,通过出口管制与市场准入联动,就能让试图施压的一方自食其果。

除此之外,也要注重西方同盟的作用:欧洲在半导体领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车企、法国电子企业等均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让商业现实说话,往往比政治施压更有效。

从80年代的潜艇危机,到此前阿斯麦光刻机的限制,再到如今的安世事件,美西方对华技术遏制的逻辑一脉相承。

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已不再是被动承受的一方,如今的中国掌握着规则反制力、产业反制力与市场反制力,在稀土、光伏、电池、芯片等关键领域占据供应链核心环节,更拥有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

荷兰的困境颇具象征意义:一个试图在大国博弈中“火中取栗”的小国,最终要么被夹缝夹碎,要么被烈火烫伤。

1984年,荷兰用四年时间明白“中国人民惹不得”;2025年,同样的道理再次摆在面前,只是“学费”更为昂贵。

40多年过去,曾需靠订单挽救就业的荷兰,与如今靠技术独立捍卫主权的中国,已完成耐人寻味的角色互换。这一次,中国无需再等四年,芯片断供的倒计时,会比外交降级的时钟走得更快、更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荷兰   中国   芯片   年前   答案   反制   外交   德国   潜艇   政府   中国市场   逻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