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乡起义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被载入史册。而陈胜作为这次起义的领导者,被世人所熟知。
陈胜在当时的分量有多重?就连刘邦都曾感叹:他若不死,皇位与我无缘。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曾经盛极一时,差点灭掉秦朝的陈胜大军就土崩瓦解,陈胜本人更是身首异处。
之所以会如此,秦军的勇猛确实有一部分原因,但是更主要的还是陈胜太能“作死”了。硬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陈胜的出身和朱元璋类似,他打小就在给地主家做事。年幼的时候做点割草、放羊的事情,长大了就做佃农,给地主种地。每天累死累活,也就只能勉强温饱。
好在陈胜这人不简单,他不满于现状,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命运。
在当时,想要实现阶层跃就一条路,那就是参军。毕竟秦朝实行“军功爵制”,立下战功就能分到田地、钱财。如果军功够大,甚至可以登堂入室。
可惜,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陈胜硬是没能加入秦军。
既然参军这条路走不通,陈胜只得另谋他想。
秦朝建立后,由于秦法严苛,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六国子民依然思念故国,因此对于秦朝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
陈胜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人们对于秦朝的不满,也许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于是便有了大泽乡起义。
当然“起义”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毕竟在此之前,没人做过这种事情。更何况陈胜出身低微,而那个时候很讲究“尊卑礼法”的。以陈胜的出身,不用点手段,根本没人会跟着他冒险的。
因此陈胜只得等待,等待机会的出现。
秦二世元年,陈胜终于等到了机会。那一年,秦朝征发百姓去渔阳做事,陈胜就在其中。而在同行的队伍中,陈胜遇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吴广。
可以说,陈胜能够成事,多亏了吴广。
和陈胜不同,吴广虽然也是穷苦出身,但是却读读过一点书,会写一些字。这在那个年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很快,二人便熟络起来,经常私下议论天下大势。对于陈胜将秦朝取而代之的想法,吴广很赞同。
二人一番密谋后,决定打着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起兵。毕竟扶苏仁爱,很得人心。而项燕曾经力抗秦军,甚至让秦军尝到苦头,受世人景仰。以他们二人的名义起兵,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为了给自己造势,他们还做了两件事。其一,是在鱼肚子里塞入“丹书”,写着“陈胜王”三个字。陈胜不识字,这“丹书”自然是吴广写的。其二,则是半夜由吴广学者狐狸的声音说“大楚兴,陈胜王”。
过了几天,他们觉得时机成熟,就拔剑斩杀了秦军校尉,率领同行的百姓“揭竿而起”,起兵反秦。
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陈胜的势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所有人都知道,有个叫陈胜的人,要带着大家推翻秦朝,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秦朝建立后,由于秦始皇“外实内虚”的策略。使得秦军主力大多在外征战。除去对付匈奴的长城守军,以及征讨百越的秦军。秦军剩下的精锐全都集中在咸阳城。
至于各郡县,都是些后来征召的军队。这些郡县的军队,平时的工作最多也就是对付下盗贼,其战斗力是十分低下的。
秦始皇之所以敢如此安排,主要还是天下兵器都被他收走,在咸阳城铸成12个金人。他觉得没了兵器,也就无人可以起兵谋反了。
所以说,当时各地义军都是“揭竿而起”,他们真的就拿着竹竿当武器。
虽然武器简陋了些,但是盖不住义军人多呀。冷兵器时代,人数才是王道,武器的作用并没有后世那么大。
于是,仅仅起兵月余,陈胜的军队就从900多人发展成数万人的大军。此外,他还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上千人。
等攻下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的意思。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陈胜开始调兵遣将,四面出击、攻城略地。
随着一座座城池的易主,“张楚”的版图不断扩大。
不过秦朝毕竟底蕴深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秦军主力在外,才给了义军可乘之机,但是也依然有一战之力。很快,吴广率领的义军主力在荥阳城遇到了麻烦。
虽然荥阳城的具体情形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这里必定驻扎了秦军精锐。不然义军也不会久攻不下。
荣阳城的意外,打乱了陈胜的计划。但是他又不敢绕开荥阳城进军,那样容易陷入首尾夹攻,两面作战的险境。
好在此时的张楚义军兵多将广、实力大增。于是陈胜命吴广继续围攻荥阳城,然后命周文率领一支军队,西出攻秦。
周文一路过关斩将,攻下城池无数。加上每攻下一个地方,就不断有人来投奔。以至于当周文的大军抵达咸阳城附近的时候,已经坐拥十几万大军,拥有千乘战车了。
咸阳城是秦国的都城,秦二世乃至满朝文武都在咸阳城中。只要拿下咸阳城,秦国就可以宣告灭亡了。
届时,荥阳城的秦军也不足为虑。
然而天不亡秦,就在此危急之时,章邯这个寂寂无名的文官站了出来。他率领由几十万骊山刑徒临时拼凑的军队,竟然将周文打得大败。
此后,章邯乘胜追击,周文一败再败。最后退无可退,选择了自刎。
解决了周文的军队,章邯马不停蹄地奔向荥阳,将荥阳城外的张楚军队全灭。
至此,陈胜的主力全部损失殆尽。剩下的军队,除去都城附近的万余人他还能指挥的动,剩下的各地义军将领,纷纷选择了自立。
此时他们一看张楚大势已去,唯恐受到牵连,竟然无人前来援助。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陈胜虽然也想要力挽狂澜,可惜一败再败,最终被自己的车夫所还,手机被送到章邯的面前。
其实,陈胜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秦军的强大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还是陈胜这人太作了。
都说“不作不死”,可陈胜就偏偏喜欢作死。
他的第一个败笔,也是最大的败笔,就是自立为王。
可以说,自从他自立为王后,就已经注定他不可能笑到最后。
周朝以“礼”定天下,“尊卑礼法”就是那个年代的秩序根本。有资格称王的,大多流有王族血脉,最差也要是贵族出身。
但是陈胜太心急了,在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就急不可待地自立为王。这么做就产生了两个不好的结果。
一方面,有他带了头,他下面的那些武将、大臣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在他们看来:你陈胜就一“草根”出身,凭什么称王?既然你能称王,那我也可以。大家谁也不比谁差。
于是,后面就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陈胜派部将武臣去攻略赵国旧地,结果武臣到了赵地干脆自立为赵王。武臣派部将韩广去攻略燕国旧地,结果韩广到了燕地又自立为燕王。
还有就是陈胜派去攻略魏国旧地的周市,他倒没有自立为王。但是他忠于魏国王室。在掌握了魏地后,周市便拥立魏国王室后裔魏咎为魏王。
与此同时,不少六国旧贵族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对于陈胜的态度和周市如出一辙,那就是完全不认可。
毕竟当时是一个讲究“尊卑礼法”,讲究血脉的年代。在这些旧贵族眼里,以陈胜的出身,根本不配称王。因此这些人都不愿意和陈胜联手抗秦。
尤其是楚将项燕之子项梁,他干脆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直接和陈胜这位楚王分庭抗礼。
可以说,陈胜自立为王这一招,直接导致了义军各自为战,无法兵合一处对抗秦军。就在陈胜的军队一路大败的时候,这些诸侯都选择了隔岸观火,根本没人去增援陈胜。
如果各路义军能兵合一处,联合抗秦,就算章邯有再大的本事,也无力回天。
此外,陈胜这人可以共患难,却不可同富贵。
吴广作为陈胜的合作伙伴,在陈胜称王后被封为“假王”。所谓“假王”,可以理解为代理国王,或者副王。
他们分工明确,陈胜居中指挥,总揽大局。而吴广则负责在外领军作战。
然而吴广在率军围攻荥阳城的过程中,却被部将田臧所杀。
种种迹象表明,其实这一切都是陈胜的授意。要知道,这田臧可不是什么贪生怕死之徒,他最后率军与章邯的秦军大战一场,战死沙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为了一己私欲去杀了吴广?那只能是陈胜授意的。
那么陈胜为何要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权力?
吴广这“假王”手握大军,掌握了张楚的实权,如果不趁早将其除掉,一旦他取得一系列大捷,甚至拿下咸阳城、灭掉秦朝。到时候这国君的位置就要换人了。
对于陈胜来说,吴广的威胁还在秦军之上。于是他才会做出这种自废武功的事情。
吴广在陈胜团队中算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了,他的死对于义军来说是一大损失。
此外,陈胜部将葛婴的死也很能反映陈胜的为人。
陈胜还没有自立为王的时候,将葛婴派出去攻城略地。途中,葛婴拥立襄强为楚王,以便能拥有更大的号召力来招募军队。
当他听说陈胜自立为王后,二话没说就杀了葛婴,然后跑回去向陈胜请罪。俗话说不知者无罪,葛婴哪里知道陈胜打算称王?结果陈胜却不管这些,他觉得葛婴有异心,于是下令将其处死。
还有陈胜发迹前的一帮难兄难弟,得知陈胜称王后纷纷投奔陈胜。结果因为有人因为大谈陈胜过去的糗事,被陈胜处死,剩下的人则作鸟兽散。
以上种种行为使得张楚君臣离心离德。而就在此时,陈胜又出了一个“昏招”。
此时的陈胜已经对手下的大臣缺乏信任了,于是他重用朱房、胡武等小人监视百官,甚至开始严刑律法。一旦觉得谁心怀异心,直接处死。
等到章邯打过来的时候,根本没人愿意为了陈胜拼命,陈胜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说,陈胜之败,不在于秦军有多么厉害,关键还是他太能作死了。
反观刘邦,为什么能笑到最后?一方面是他身边有一帮靠谱的兄弟,但更重要的是,陈胜的这些问题,刘邦身上全都没有。
有时候一个人能成事,不一定是他多么厉害。关键是他犯错少,熬死了其他人,最后自然而然就胜出了。
参考资料:
《史记》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