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两个男人的生涯,可谓是世间所有男人的终极梦想。
其中一个叫霍去病,他从小狂到大,十几岁就骑马杀敌,二十岁出头便已功高盖主。
而另一人叫韩信,他则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而且在他身上还诞生过三十几个成语,有人知道都是哪些吗?
韩信和霍去病的出身没法比,霍去病出生于外戚之家。
皇后卫子夫是他的姨母,姨父是汉武帝,卫青是他亲舅,自幼更是在皇宫长大。
而韩信则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小时候连饭都吃不起。
为了吃上一口饱饭,韩信经常去别人家蹭饭吃,最后惹得众人十分厌恶他。
有一次,他实在饿得不行了,便在河边钓鱼,可鱼久久不上钩。
在一旁洗衣服的老妇人见他如此,便带他回家中吃饭。
自从这件事后,韩信一改之前的浪荡模样。
可有人见不得他改邪归正,便想借此羞辱他一番。
如果是以往的韩信,肯定会拔剑伤人,可这一次他却选择忍辱负重,这便是“胯下之辱”。
经历过胯下之辱后,韩信见天下大乱,便离开了家乡,投奔在项梁和项羽叔侄门下。
可惜项羽没有识人之才,认为他胆子非常小,又没有强壮的体魄,便让其去看守粮仓。
虽然看守粮仓是一份非常低微的工作,但韩信还是勇于创新,他将粮仓进行了一番改造,前后各开一门。
这样一来,新粮便可从后门推入,旧粮从前门推出,避免了粮食囤积时间过长,发生变质。
后人便将韩信这一操作称之为“推陈出新”。
虽然韩信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才华,可还是得不到项羽的认可,甚至还处处遭到打压。
为此,韩信决定另觅明主,于是他来到刘邦的帐下。
初来汉军时,他依旧不受重视,唯独萧何比较认可他。
见自己始终得不到重视,韩信打算离开汉军,再觅明主。
听闻韩信离开,萧何感到十分可惜,便骑上快马,来了一场“月下追贤才”。
这便是韩信身上诞生的第三个成语——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为了挽留韩信,他向刘邦表示韩信乃“国士无双”,错过了是汉军的损失。
在萧何的强力推荐下,刘邦为了检测韩信的能力,便与之讨论天下之势。
韩信对此丝毫不怵,他冷静分析了当前局势,并断言项羽冲锋时只有“匹夫之勇”,而对手下却有着“妇人之仁”。
只要刘邦一纸令下,三秦之地必然手到擒来,这便是“传檄而定”的由来。
于是,蹉跎半生的韩信终于得到重用,开始他战无不胜的一生……
为了快速平定三秦之地,韩信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完成了对关中之地的平复。
收复三秦之地后,刘邦开始变得膨胀,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和项羽一决高下的资格。
刘邦本以为可以顺利击败项羽,自然开始得意忘形。
可面对汉军的大军来袭,项羽横刀立马,只率领数万骑兵就轻松击败了刘邦。
经此一败,刘邦才知道自己手下大将能“独当一面”的只有韩信。
于是,他重新拉起一直新锐大军,全权交给韩信,让其北攻燕赵之地。
韩信率领这支新军绕道井陉,开始攻打燕赵两地。
为了激发新军的战斗力,他采用了“背水一战”的作战计划。
为了算无遗策,韩信还派人偷偷将赵军旗子拔掉,改立汉旗,以破坏敌人的军心。
于是汉军很快夺下了赵地,而后人便将韩信这一做法称为“置之死地而后生”。
除了过人的谋略外,韩信还十分心狠手辣。
他在山林中率兵行军的时候,却因为山路曲折而迷了路,便向一名樵夫询问方向。
在得知方向后,他便果断“问路斩樵”,只因担心樵夫泄露行军路线。
而在汉赵两军交战期间,赵军将领竟然称韩信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殊不知,韩信正是利用了赵军的狂妄自大,从而轻松取胜。
在攻下赵国后,燕国和齐国纷纷不战而降,韩信一跃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
这时候,项羽也为之感到震惊,于是想来劝他为自己效力。
可面对楚军的说客,韩信表示自己和刘邦的情谊非常深厚,有着“金石之交”。
而且刘邦还对他有着“解衣推食”的恩情,便拒绝了项羽的邀请。
随后,韩信便和刘邦合兵一处,将数万楚军围于垓下。
韩信为了一举灭掉项羽,他趁着夜色,让士兵高唱楚歌,用来击碎项羽负隅顽抗之心,这便是“四面楚歌”的由来。
最后逼得项羽只能自刎于垓下,韩信也一度成为“功高盖主”的大汉名将。
击败项羽后,韩信虽然身为齐王,但却顺利入主楚地。
这时候,有一名叫蒯通的楚将找到韩信,说两人是“肝胆相照”。
于是,蒯通表示韩信已经身负“不赏之功”,还有着“略不世出”的惊世谋略,刘邦下一步只能除掉他,尽早自立为好。
可面对蒯通的劝说,韩信依旧认为刘邦赏识自己,而自己不能做出“乡利倍义”之事。
在拒绝蒯通后,他又来到老家,将一千两黄金交给当年送自己饭吃的老妇人,这便是“一饭千金”的由来。
而韩信想起自己当年拿着竹竿钓鱼的卑微场景,便长叹自己当初是“一竿之微”。
虽然此时的韩信对刘邦并未有什么警惕之心,但其实刘邦早已开始忌惮韩信。
因为击败项羽后,韩信已经与张良、萧何并立汉初三杰,甚至堪称“勋冠三杰”。
刘邦担心韩信会在楚地学项羽,于是来了一招“伪游云梦”,骗韩信前来赴宴。
殊不知,刘邦根本没有赴宴,反而让人直接把只身前来的韩信抓到了京城。
在京城中,韩信彻底明白了何为“鸟尽弓藏”,可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他每日只能“居常鞅鞅”,自怨自艾。
有一次,刘邦来找他叙旧,两人喝醉了酒,开始讨论起谁的领兵能力强。
喝醉酒的韩信拍着胸脯表示,自己领兵没有上限,自然是“多多益善”。
这件事后,刘邦更加忌惮韩信了。
后来,刘邦借吕雉之手,与萧何联手,将韩信骗至一间吊着悬钟的宫殿,然后让侍从将其杀死,这便是“钟室之祸”。
临终前,韩信只好发出最后的长叹,说自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死后,后人夸赞他领兵能力犹如“兵仙神帅”,往往能够做出出其不意的战术安排。
而对他领兵的气势,则称其有“侵吞山河”之势。
只可惜他最后因为“伐功矜能”,太居功自傲,最后死于吕雉之手。
对于他的一生,后人总结出来一句成语,便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他年少时被一妇人所救,没有饿死在河边,被萧何所赏识,也因萧何被困,最后死在了另一名妇人(吕雉)手中。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