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答得飞快,却还是被吐槽不走心?”——我刚刷到亨利·福特260美元T型车那条旧新闻,瞬间明白:人家降价不靠慈善,靠先看清老百姓真正想买的是“自由通勤权”,而不是铁皮车壳。这一锤子敲醒我:天天忙着解题,其实连题目背后到底问什么都没搞懂。
先说我自己踩过的坑。上周女朋友问“这件裙子显胖吗”,我秒回“还行”,她当场脸冷。隔天我学乖,先瞄她表情:嘴角紧绷=缺信心,眼睛亮=想被夸。我补一句“你穿这颜色白到发光,走路上我都不敢松手”。她笑得像中了彩票,裙子事两秒散。同一条裙子,答案没变,变的只是我先满足她“被肯定”的目的,而不是“遮肉”的表面问题。

福特更绝。1908年美国人要“更快”没错,可更深的是“想摆脱马车,又不想破产”。于是他搞流水线,把一辆车砍到260美元,等同当时工人半年工资。竞品还在比拼真皮座椅,他直接送一条能带着老婆孩子去湖边野餐的公路自由。结果?竞品研究“马车载客量”,福特重新定义“大众私家车”,赢到只剩T型车在路上跑。这不是技术,是读心。

商业里这套心法现在叫JTBD——顾客“雇佣”产品,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买电钻的大叔要的不是吱吱转的噪音,而是墙上5毫米洞后那张全家福带来的“我家很暖”的感觉。星巴克瞅准上班族“想喘口气又不敢放假”,把咖啡做成第三空间,瞬间比只卖咖啡豆的同行多赚十倍。盯着任务,才能跳到下一维度;盯着产品,只能在内卷里卷到死。

情绪更是直通任务的导航仪。昨天我陪哥们儿看车,销售先不聊排量,而是问“孩子几岁”。哥们儿答“三岁”,销售轻轻一句“后排这卡扣一拉,安全座椅秒装,您加班再晚,老婆也能一个人接娃”,瞬间拍到他最怕的“深夜妻儿打车”那根神经。哥们儿当场刷卡。恐惧被接住,需求被满足,交易就只是顺水推舟。

所以我给自己立了三条土规则,分享给你:

1. 别人开口,先闭嘴三秒,脑里快速搜“他怕什么、他想成为什么”。
2.回答前先给一句情绪同频:“我懂你担心…”/“你是不是想…”,对方点头,再往下说。
3.方案永远包含两个按钮:低成本试水+升级选项,让对方感觉“掌控权在我”,抗拒瞬间减半。

别再急着当答题机。下次同事问“报告能今晚给吗”,先听他是不是怕领导秋后算账;老婆问“周末去我妈家吗”,先看她是不是缺安全感。一流的人给目的铺路,二流的人给问题打补丁,三流的人忙着给答案背锅。把“你想要啥”放在“我怎么答”前面,世界会突然好说话很多。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