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 年,和亲王弘昼走到了生命尽头。乾隆前往探望,弘昼挣扎着从床上爬起,磕头的同时,双手在头上比划出帽子形状,其意不言而喻,是希望乾隆能将亲王之位永远赐给子孙。
乾隆却摘下自己的帽子递给弘昼,问道:“你是想要我的帽子啊?” 这话,为二人暗斗一生画上了句号。旁人不明所以,不知乾隆此举,是让弟弟在临终前沾沾皇冠的边,还是暗讽其装疯卖傻、至死仍惦记权位。
时光回溯到 1727 年,仆人匆匆向宝亲王弘历报告:“王爷,不好了,和亲王他死了!府里正为他办葬礼呢。” 弘历听闻,心中悲痛,可到了弘昼府邸,却被眼前场景惊得无语。
府邸内白色丧条遍布,弘昼竟坐在灵堂上,一边吃着祭祀贡品,一边大声指挥:“这边的哭得不够响亮,大点声!” 赶来的大臣们也议论纷纷,觉得这位和亲王实在荒唐,哪有人活着就给自己办丧事的。
弘昼并非闹着玩,他不仅搭设灵堂、准备棺材,还让府中的丫鬟男丁哭丧,谁哭得真切就给谁奖励。此后,他隔段时间就要给自己办次丧事,派人给大臣们发丧帖,大臣们虽觉荒唐,却不敢得罪,只能带着份子钱来看他 “活出丧”,还要忍受他借机敛财,有苦难言。
弘昼是雍正的第五皇子,与乾隆同岁。其生母耿氏出身低微,他自幼由乾隆生母熹妃抚养,与乾隆一同读书、成长,关系极为亲密。熹妃对弘昼视如己出,甚至有些偏爱。而乾隆是大孝子,只要弟弟不触犯皇权,对他的胡闹便睁只眼闭只眼,这也让弘昼拿捏住了乾隆的脾气。
论读书,弘昼不比弘历差,二人师从同一老师,老师对弘昼的评价甚至高于乾隆。弘昼过目不忘、文采斐然,一生虽仅留一首诗,但其文采却远超乾隆的数万首 “口水诗”。论能力,在雍正朝时,弘昼每次都能出色完成雍正交代的差事。
可随着年龄增长,确定弘历为皇位继承人后,弘昼开始收起锋芒,用精湛演技扮起了不靠谱的 “荒唐王爷”。毕竟皇位诱惑力巨大,说弘昼从未动过当皇帝的念头,那是不可能的。但皇位不仅需要能力,更看重身份,弘昼出身低微、自幼丧母,在看清局势后,便对皇权不再执着。加之三哥弘时争夺皇位失败被削除宗籍的前车之鉴,让他深知不仅不能觊觎皇位,也不能表现得过于优秀,于是选择各种 “摆烂”,只为让生性多疑的乾隆对他放心。
后来,弘昼 “荒唐王爷” 的名声在外,可即便他胆大妄为做出许多不可理喻之事,乾隆也并未过度追究。
有一次,乾隆与大臣开朝会,从早上 5 点一直持续到下午 3 点仍未结束。大臣们饿肚子却不敢吭声,弘昼却饿得忍不住,大声说道:“什么时候开完会呀?我先去吃个饭,你们继续开吧。” 说完便起身往外跑。大臣们惊呆了,偷瞄乾隆,以为他会大发雷霆,没想到乾隆竟像没看见一样,继续开会。事后弘昼去道歉,乾隆不仅没责备,还提醒他:“你也知道自己做法不妥,当时若直接说你,众人一起参奏,你小命可就不保了。” 可见乾隆对他的纵容。
还有一次早朝上,军机大臣讷亲不知说了什么激怒了弘昼,二人发生口角,弘昼竟当着乾隆和百官的面,一脚将讷亲踹倒,接着骑在他背上挥拳爆揍。乾隆坐在龙椅上,淡定地看着这场闹剧,直到讷亲累得趴下不还手了,弘昼才作罢。事后乾隆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这简直胡闹”,便拂袖而去,没有任何惩罚。
弘昼这么做,其实另有深意。他想让大臣们见他就躲,远离他。毕竟他是乾隆宠弟,一些大臣想通过他讨好乾隆。而乾隆最忌讳亲王与大臣拉帮结派,弘昼此举,一是图个清静,二是避免乾隆对他心生忌惮。
此前,乾隆在酒局上试探弘昼,弘昼当即作了一首 “保命诗”:“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该诗明确表达了弘昼无意皇位之争的态度,通过宣扬醉心酒宴、不问政事的形象,向乾隆帝表明自己无政治野心。
有一回,铸币局运钞途经弘昼府邸,他竟带着家丁公然抢劫,将车和马都劫到府里。铸币局的人傻眼了,这可是严重违反大清律法的行为,按律要流放。乾隆得知后大怒,下决心要惩罚弘昼。可太后跑来替他说情,乾隆是孝子,最终只好作罢,撤销了惩罚。
弘昼一生用荒唐之举,在皇权的高压下寻得生存之道。他与乾隆之间,既有自幼相伴的手足情,又有因皇位产生的微妙猜忌。乾隆对他的包容,既有念及亲情的一面,也有对其 “无害” 的认可。
这段复杂的皇室兄弟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让人不禁感叹,在皇位的光环下,亲情也变得如此曲折微妙 。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