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冬,源自内蒙古的奶皮子与北方传统糖葫芦的碰撞,在消费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乐乐茶“雪顶山楂草莓奶皮子”更名后销量暴涨60%,全国一杯难求;马伍旺、牧野晨曦等品牌纷纷跟进上新,北京、上海等地线下门店出现“排队5小时”的奇观,甚至98元一串的高价仍供不应求。
这场“南北融合”的创新,让奶皮子从草原非遗食材跃居茶饮圈顶流,但爆火背后的供应链危机与产业拷问,也让其“超级原料”之路充满变数。

奶皮子的走红绝非偶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网红属性奠定了基础。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草原上,非遗传承人义乐呼仍坚守着古法制作技艺,用牛粪火慢熬鲜奶8-12小时,才能凝结出蜂窝状的纯正奶皮。
这种耗费3-3.5公斤鲜奶才能制成1斤的食材,曾是牧民待客的珍品,如今在“90后”传承人青格尔的推动下,通过“研学+体验+民宿”模式焕发新生。
当茶饮品牌将这种承载着草原匠心的食材与糖葫芦结合,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国潮文化的情感需求,又凭借“可食用奶盖”的新奇口感制造了社交传播点,形成现象级热度。

商业嗅觉敏锐的品牌迅速卡位,但泼天流量很快暴露供应链短板。牧野晨曦创始人程晓峰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合作的十几家工厂产能全满,内蒙古全域缺货,原料价格暴涨30%-50%仍一皮难求;乐乐茶更是遭遇近100%的涨价,即便如此货源仍告急。
根源在于传统奶皮子的生产特性:全国日产千张以上的大型工厂不足5家,90%依赖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中型工厂日产能仅500张。
更棘手的是,企业对热度持续性预判不足,不敢贸然扩大产能,形成“需求激增-产能滞后-价格暴涨”的恶性循环。

资本与产业端的快速反应,虽缓解了部分压力却也暗藏乱象。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奶皮子相关企业现存量达235家,超7成成立于一年内,东北地区新注册企业占比超30%。
但扩张中不乏投机者,部分企业用植脂末替代鲜奶制作“伪奶皮”,混淆消费者认知。
更关键的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去年紫光园、瑞幸等品牌热销的“奶皮子酸奶”,实为发酵形成的乳脂薄膜,与今年爆火的传统熬制奶皮工艺迥异,却共用“奶皮子”之名,导致市场认知混乱。

消费端的争议也为奶皮子的可持续发展敲响警钟。部分消费者反馈,高价奶皮子糖葫芦存在“甜度过高”“口感与期待落差大”等问题。
更有健康领域人士指出,奶皮子饱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消化负担与心血管风险。
这种“情绪价值大于实用价值”的消费特征,折射出网红产品的共性隐患:若仅靠营销噱头支撑,缺乏品质与健康支撑,流量褪去便会迅速降温。

尽管挑战重重,奶皮子的“超级原料”潜力仍值得期待。与酸木瓜、刺梨等地域食材相比,其口感中性适配多种饮品,生命周期更长,乐乐茶研发总监王佳慧便认为其有望成为秋冬季节性核心原料。
产业端已开始探索破局:青格尔的工厂通过标准化改造提升产能,牧野晨曦推进烤奶皮子零售品研发,部分企业尝试冻干技术解决储存运输难题。

更重要的是,奶皮子的爆火带动了上游产业链升级,内蒙古鲜奶收购价提升,牧民收益增加,山楂等辅料收购价也上涨30%,形成“网红原料-农产品升级”的良性联动。
从草原非遗到茶饮顶流,奶皮子的逆袭是中国消费市场创新的缩影。它的走红验证了地方特色食材的巨大潜力,但从“网红”到“长红”,仍需跨越标准化、产能与健康化三道坎。
当非遗技艺与现代工业找到平衡,当品牌跳出流量依赖回归品质本身,这场奶皮子引发的产业革命,或许能为茶饮行业开辟“文化赋能+供应链升级”的新路径,让更多地域食材走出小众圈层,绽放持久光彩。
信源来自:人民网2025-9-15 兴安盟科右前旗:母子匠心共筑奶香梦 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