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襄(1876年12月31日—1965年1月31日),出生于天津城东门里仓门口。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1913年又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曾在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等省盐务稽核所任职多年。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主要著作包括《簠室殷契类纂》,这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字汇,释字957个,对甲骨文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天津人。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早年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刘奎龄(1885年6月13日—1967年6月12日),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种墨道人”。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走兽花鸟画家。自幼展现出绘画天赋,早年接受新式教育,学习了英文和艺术。1905年毕业后,他选择辍学在家,专心研习古今中外的名画,探索动物画的新途径。1911年,在天津东马路民立二十五小学代班任教;1914年,获聘为天津《新心画报》画师。1921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6年、1940年、1943年、1944年、1953年等年份均有重要创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天津市委员会委员;1956年,当选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他的作品《孔雀》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美展。1962年,他在北京和天津举办了画展,并出版了画集《刘奎龄画集》。
赵天麟(1886年7月6日—1938年6月27日),字君达,天津市人。革命烈士,爱国教育家。他是天津市最早建立的官立中学堂(现为天津三中)首届毕业生,后考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律系,并成为北洋大学堂首批派往美国的留学生。 190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科,获法律博士学位,并被授予哈佛大学金钥匙一枚。回国后,任北洋大学法律兼理财学教员。1914年,他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校训,这一校训至今仍被沿用。1920年,辞去北洋大学校长职务,1934年出任天津耀华中学校长,提出了“尚勤、尚朴、惟忠、惟诚”的校训,简称“勤朴忠诚”,这一校训也被沿用至今。1938年,在步行去学校途中,被日本宪兵队暗杀团的两名特务暗杀,时年52岁。
陶孟和(1888年11月5日—1960年4月17日),原名履恭,字孟和,以字行,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6年毕业于南开学校,随后前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但未完成学业便回国。191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和政治学,并于1913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担任文科教务长;1924年起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9年任北平社会调查所所长;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194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务。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1908年以第一名成绩从南开学堂毕业,随后进入保定高等学堂学习。1909年,他成为首批庚款留美学生之一,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1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归国。1914年回国后即进入清华学校任教,历任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推行集体领导制度,严格遴选师资,使清华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国内顶尖大学。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李兴中(1890年—1962年),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人。“九一八”事变后,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兼17路军参谋长、1936年“西安事变”时,作为杨虎城的军事助手,机智果断地完成了杨所布置的各项任务。“七七事变”后,派部队东渡黄河,在敌后进行游击战,曾率部收复晋南13县。不久升任军长,率部固守中条山,多次重创敌军。1940年,率部破坏同蒲铁路,策应八路军“百团大战”。1944年,在虎牢关、关道口战役中,率部与日军血战17昼夜,粉碎了日军的围攻。1945年,率部激战火山关,打死打伤日伪军千余人。晋升为第41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在上海进行民主活动。解放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交通厅厅长等职。
刘瑞恒(1890年—1961年),字月如,原籍天津。近代著名的医学专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1906年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15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哈佛医学博士。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哈佛医专,不久转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院长,兼协和医院院长。192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常务处长、部长,创立中央医院、中央卫生实验院,兼任两院院长,并任禁烟委员会委员长等职,还协助成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九一八事变后主持抗战卫生勤务工作。日本投降后,任善后救济总署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49年赴台湾协助发展医学教育,1959年因病赴美就医,1961年在纽约逝世,享年71岁。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字宣仲,又字宜重,出生于天津。现代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通英、法、德等外语,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后长期(1947—1963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并在伯克利退休。先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加州大学(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1970年)荣誉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教授研究讲师”(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1967年),中国北京大学荣誉教授(1981年)。
刘髯公(1893年—1938年),天津人。早年曾任法国驻华使馆文书、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侦探长。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以平民化、敢说真话为标榜。此后还陆续发行了《新天津晚报》、《新天津晓报》、《文艺报》 、《新天津画报》 、《新人月刊》等六种报刊。并扩充报社,设立私家电台,办新闻函授学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刘髯公在《新天津报》撰写文章宣传抗日,同年8月3日,日军趁他外出救济灾民之际,将其秘密绑架。刘髯公被捕后,日军对其酷刑拷打,他始终没有屈服。家人及亲友多方营救,终将刘髯公接回家中。但因伤势过重,在1938年不幸牺牲,终年45岁。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天津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