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又出了个大新闻。
当地时间9月5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将国防部的“次级称谓”恢复为“战争部”,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头衔同步改为“战争部长”。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关注,而更具戏剧性的是,有学者尖锐指出:既然国防部能改名,那掌管着37万亿美元国债的财政部,为何不干脆叫“债务部”?
美国给国防部改名,从来都跟当时的战略心思绑在一起,早在美国刚建国的1789年,第一任政府就设了“战争部”。
那会儿的美国满脑子都是在北美大陆扩张,从抢法国的路易斯安那,到跟墨西哥打仗抢土地,“战争部”的名字跟它的野心完全对得上。
后来二战打完,美国想当“世界警察”,光靠“战争部”的名头太扎眼,1947年通过《国家安全法》把战争部拆了,跟海军部合并成“国防部”。
美国还特意强调“他们现在主打防御,不是主动挑事”,这一改,装了七十多年的“和平人设”。
可这次改回去,代价可不小,美国政府内部流出的预算表显示,光是换门牌、改文件抬头、更新系统里的机构名称,就得花10亿美元,还不算后续要修改的几十部相关法律。
更关键的是,这名字一换,等于把“战争常态化”摆到了台面上。
五角大楼部分门牌已更换
2023年美国军费已经花了916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和的37%,比后面10个国家加起来都多;2025年,特朗普承诺将国防预算增加至1万亿美元。
现在叫“战争部”,再要军费就少了“防御”的遮羞布,直接明说“我们要准备打仗”,这种直白,连不少美国议员都觉得“吃相太难看”。
这边国防部改得热闹,财政部却始终绷着,哪怕国债数字已经涨到吓人。
截至目前,美国国债突破37万亿美元,算下来每个美国人要分摊10.7万美元,每天光还利息就得27亿美元。
纽约时代广场旁边的“国债钟”24小时不停跳,每秒钟数字就增加6.5万美元,照这速度,到2030年国债可能冲破50万亿美元。
反正“财政部”如今管的大半事儿都跟还债有关,既然国防部都改名了,干脆一起改,“债务部”不是更贴切?
但美国不敢,因为改名等于自曝家丑,美国国债是全球最大的避险资产,各国央行手里都握着不少美债,咱们中国、日本就持有上万亿美元。
要是财政部改叫“债务部”,等于明着告诉全世界“我们欠了太多钱,还不清了”,这会让投资者慌了神,纷纷抛售美债。
2023年标普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降到AA+,就引发过一次美债抛售潮,要是再改名,后果更不敢想,美元的信用会跟着崩,美国想再借钱就难了。
所以哪怕债务堆成山,财政部也得硬撑着用原来的名字,维持“我们还能管好经济”的假象。
国防部改名,财政部强撑着稳住现状,这是美国政治经济的老毛病。
先说国防部,改叫“战争部”看着是复古,其实是把“重军事轻民生”摆到了明面上。
2025年美国联邦预算里,军费占了可支配预算的62%,而医疗、教育、基建这些民生支出加起来还不到一半。
就说基建,美国45%的桥梁都超期服役,30%的铁路跑起来晃晃悠悠,连不少城市的饮用水都检测出有害物质,可军费却还在往上涨,这种“宁可花钱打仗,不愿花钱修桥”的路子,早让老百姓有意见了。
财政部这边更棘手,国债问题是两党扯皮扯出来的锅。
民主党要推“全民医保”,得花3万亿美元;共和党要搞“减税2.0”,又得少收2万亿美元,钱不够,就只能发债。
更荒唐的是,美国国债最大的买家是美联储,相当于左手印钱借给右手,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两党都知道这么下去不行,可谁也不敢砍福利、加税,怕丢了选票,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债往上涨。
这改与不改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国防部叫“战争部”后,美国在中东、亚太的军事行动可能更频繁,军费还得涨,这又得靠财政部发债来补窟窿。
国债越多,利息越高,又会挤掉民生支出,老百姓不满情绪更重,最后陷入“打仗要钱→发债→民生缩水→矛盾加剧”的死循环里,想拔都拔不出来。
特朗普非要把国防部改成“战争部”,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全是算计,从政治上看,这是给支持者递“投名状”。
特朗普的基本盘里,保守派和军工企业占了不少,保守派喜欢“强硬外交”,军工企业更希望多拿订单。
改叫“战争部”,既满足了保守派的心理,又给军工企业递了信号“后面军费还会涨”。
更妙的是,改名能转移注意力,当大家都在讨论“战争部”要不要打仗时,就没人盯着国债、通胀这些糟心事了,正好帮他掩盖国内治理的短板。
经济上,这是军工复合体的“摇钱树”,美国军工企业每年从国防部拿3000多亿美元订单,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这些巨头,靠卖战斗机、导弹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叫“战争部”,再推新的军事项目就名正言顺了,比如正在搞的第六代战斗机,单架成本超3亿美元,之前国会还犹豫要不要批钱,现在有了“战争部”的名头,拨款可能更顺利。
可要是财政部动了,大家就会追问“军费为啥这么高”“钱都花去哪了”,军工企业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所以他们肯定不答应。
国际上,这是想给霸权“撑场面”,这些年美国影响力越来越弱,盟友也不太听招呼了——欧盟要搞自己的防务,东盟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改叫“战争部”,就是想靠军事威慑找回点面子,告诉全世界“美国还是能打仗的”。
可这种做法反而露了怯,靠改名撑起来的面子,根本挡不住实力下滑的现实。
美国这出改名闹剧,让不少国家的做法显得更实在。
就说中国,国防部和财政部的分工很明确:国防部只管国防建设和军事外交,不插手经济;财政部把重点放在民生和经济调控上。
2025年中国军费占GDP的1.3%,远低于美国的3.5%,但民生支出占比超70%,不管是修农村公路,还是完善医保,都是真金白银花在老百姓身上。
这种“防御性国防+民生优先”的路子,既没耽误国防建设,也没让民生拖后腿,反而赢得了更多认可。
俄罗斯的做法也值得琢磨,虽然俄罗斯面临西方制裁,军费压力不小,但它没盲目扩军,反而在2025年把军队人数从100万减到80万,省下来的钱投到了北极航道开发、远东地区建设上。
北极航道开通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多了条新路子,远东地区的矿产开发也带动了就业。
这种“少养兵、多搞经济”的转型,让俄罗斯在制裁下还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比美国的“穷兵黩武”要务实得多。
不过这些美国都看不到,因为美国国防部改叫“战争部”,更像是美国制度僵化的一次爆发。
2026年美国就要大选了,两党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拉选票,没人真的想解决军费和债务问题。
民主党还在喊着“增加福利”,共和党还在推“减税”,最后还是得靠发债填窟窿。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美国军费还会涨,国债还会滚,“战争部”的牌子可能会挂很久,“债务部”的名字却永远不会出现。
不过,老百姓的态度正在变,2025年的民调显示,62%的美国人觉得该削减军费,把钱花在修桥、办学上;78%的人支持对富人加税,用来减少国债。
这种民意变化,或许会逼着政客们做点实事。毕竟,要是民生问题越来越糟,再怎么靠“战争部”转移注意力,也挡不住老百姓的不满。
更关键的是,国际格局变了,以前美国能靠发债转嫁危机,靠军事威慑压服盟友,现在不行了。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2025年的交易量涨了120%,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贷款规模超过了世界银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本币结算,美元的霸权地位在松动。
等美国再也不能靠印钱还债、靠军事吓人时,或许才会真正坐下来,解决防务和财政的平衡问题。
说到底,美国这次改名,不过是霸权衰落期的一场闹剧。
国防部叫不叫“战争部”其实无所谓,因为美国解决不了自己的根本问题——真正要改的,是那种“靠打仗扩权、靠发债度日”的老路子。
要是一直陷在这个死循环里,再响亮的名字,也撑不起越来越虚的国力。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