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大事者,必历经三种淬炼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你直面困境的勇气与智慧。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并称的“完人”:一位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阳明,另一位则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既是一部逆袭史,也是一部自我淬炼的史诗。


他出身寒门,六次科举不第;组建湘军,屡败于太平天国;晚年倡导洋务,背负骂名。

但他始终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正如曾国藩所言:“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一个成大事的人,须历经三种淬炼。


01 淬炼心志


1838年,28岁的曾国藩第七次赴京赶考,终于中得进士。然而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被同僚孤立,甚至被道光帝斥为“迂腐”。


1851年,太平天国席卷江南,清军节节败退。咸丰帝命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

初掌兵权,他既无经验,又遭地方官员掣肘。第一次率军出征靖港,便遭遇惨败,战船被焚,士兵溃逃。

绝望之下,曾国藩投江自尽,幸被部下救起。


此战后,他闭门三日,在日记中写道:“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打脱牙和血吞,此是咬牙立志之诀。”

此后,他摒弃浮躁,每日黎明即起,亲自督练士兵、研究阵法。湘军逐渐从“乌合之众”蜕变为铁血之师。


越是绝境,越要沉住气。

1864年,湘军围攻天京(今南京)时,粮草断绝,瘟疫横行。许多将领提议撤军,曾国藩却下令:“结硬寨,打呆仗。”

他命士兵每日挖壕筑墙,步步为营,最终耗垮太平军,攻克天京。


梁启超评价他:“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从一介书生到湘军统帅,曾国藩的逆袭,靠的正是“屡败屡战”的韧劲。


心志若强,万山无阻。

作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曾国藩的日记中,字字皆是“自省”与“克己”。他每日静坐一刻钟,以“主敬”修身,以“慎独”养心。


人生如登山,若总盯着脚下的泥泞,便看不到山顶的风光。

淬炼心志,便是要在至暗时刻,仍能守住心中的光。

02 淬炼能力


1853年,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时,他不过是一介书生,既无行军经验,亦无统兵之才。初期的湘军纪律涣散,士兵多为湖南乡勇,面对太平军的精锐部队屡战屡败。


一次惨败后,幕僚劝他放弃,曾国藩却摇头道:“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他深知,能力不足时,唯有苦学。于是,他白天练兵布阵,夜晚研读《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甚至向俘虏的太平军将领请教战术。


为提升士兵战力,他独创“湘军营制”:每营500人,分工明确;军饷公开透明,杜绝克扣;每日操练劈刺、射击,风雨无阻。

他还亲自编写《爱民歌》,告诫士兵“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湘军逐渐从“草台班子”蜕变为晚清最强陆军。


能力,是苦难中打磨出的锋芒。

1860年,安庆之战中,湘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曾国藩却从失败中总结出“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不急于冲锋,而是深挖壕沟、筑高墙,断敌粮道,耗其士气。

此法看似笨拙,却让湘军以最小代价攻克天京,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关键。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曾国藩的军事才能,正是用血泪与时间淬炼而成。


从无能到能,唯“躬身入局”四字。

他晚年主持洋务运动时,已年过五旬,却仍以学徒心态钻研西方技术。

为建造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他重金聘请外国技师,命工匠“一钉一铆皆需亲验”;为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他设立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培养徐寿、华蘅芳等人才。


即便遭保守派讥讽“以夷变夏”,他仍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此乃救时第一要务。”

今日的天津机器局、上海广方言馆,皆是他能力淬炼的见证。


真正的能力,从不靠天赋,而是死磕到底。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所谓‘不可能’,只是现在的自己不可能,对将来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

曾国藩用一生证明:能力如刀刃,越磨越利;事功如登山,越攀越高。

03 淬炼思维


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民众焚烧教堂、打死领事,列强军舰云集大沽口,清朝面临开战风险。

朝野主战声浪高涨,曾国藩却力排众议,主张“委曲求全”。他深知:以当时国力,战必亡国;唯有谈判,方能保全大局。


最终,他处决16名民众,赔偿白银49万两,自己却背负“卖国贼”骂名。

临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但历史证明,此举为洋务运动争取了二十年宝贵时间。


思维的高度,决定结局的维度。

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便提出“乱世用重典”。他设立“审案局”,对劫掠百姓者立斩不赦,却遭舆论抨击“曾剃头”。

但他清醒认识到: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若拘泥于仁政,则乱局永无宁日。


这与现代管理学的“情境领导理论”不谋而合:优秀领袖从不为规则所困,而是根据现实调整策略。


普通人解决问题,高手解决系统。

在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藩发现漕运腐败的根源并非贪官,而是制度:

运粮官俸禄微薄,不得不层层盘剥;运河年久失修,漕船常因搁浅误期。

于是他改革漕运,一方面提高官员俸禄,另一方面改河运为海运,仅此一项,每年为朝廷节省百万两白银。


作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能让人看清复杂背后的结构。”

曾国藩的智慧正在于此——他总能跳出具体矛盾,直指问题本质。


从“庸人”到“圣人”,思维破局是关键。

他年轻时资质平平,科举屡试不第,却悟出“拙诚”之道:“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读书时,他坚持“一句不通,不看下句”;练兵时,他信奉“扎硬寨,打死仗”;办洋务时,他主张“不说大话,不务虚名”。


这种“守拙”思维,让他在浮躁的晚清官场中,始终脚踏实地。正如他在家书中所写:“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结语


曾国藩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言仅四字——“慎独则心安”。

他的一生,是心志、能力、思维三重淬炼的写照:


心志如钢,在七次落第、三次自杀中锻造不屈;

能力如刃,从书生到统帅的蜕变中磨出锋芒;

思维如炬,于内忧外患的迷局中照亮前路。


点个赞吧,愿你我皆能在生活的熔炉中,炼就属于自己的“曾氏心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湘军   太平天国   太平军   能力   心志   思维   士兵   晚清   漕运   慎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