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功唬住印度,大量俄油轮漂在海上无处去,又一次多亏中国

前言

8月初特朗普政府突然挥刀,对印度商品狠砍25%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买俄油等于资助战争”。这下,印度慌了,国有炼厂48小时内集体踩了刹车,俄油说不要就不要。

可印度的退场让本该停靠港口的俄油轮一下子成了“海上游民”,眼看着日复一日漂着烧钱,也没人要。就在这时候,中国转身接住了这场能源“烫手山芋”,不仅帮俄罗斯解了围,自己还顺势捡了个大便宜。这场看似美印之间的博弈,最终却成了中俄能源联手突围的真实写照。

印度“秒怂”,俄油出师未捷身先“漂”

8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印度商品加税——首轮25%,再来一轮还得加25%,理由就一个:谁让你买俄罗斯的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话说得直白,这就是要掐断俄罗斯的能源命脉。而对印度来说,这一刀砍得不只疼,还砍在了命门上。

印度国营炼厂几乎是没怎么犹豫,就在政策宣布两天内,斯坦石油、巴拉特石油等一众大厂齐刷刷停了俄油的进口,甚至连恢复时间都不敢定。私营炼厂也纷纷跟进,搞得像是“割席断交”似的。原因很现实——印度成品油有30%是出口给美国的,1600亿美元的贸易额谁敢赌?更别说炼厂设备过半依赖美国标准,一旦被制裁,连开工都成问题。

于是,原本每个月200多万桶的进口量,一下子缩水到只有65万桶,差不多打了个两折。俄罗斯一夜之间失去了印度85%的市场份额,直接懵了。更惨的是,油运船早就出发了。结果到了海上才发现,目的地变了,买家不要了。

至少20艘油轮在印度洋、南海、东海来回绕圈,像是被放逐的“漂流瓶”。“Tagor”号本来开往印度金奈港,结果临时改道跑去了中国大连;“Tassos”号一头扎向埃及塞得港。每天光船租就烧掉50万美元,这还不算油的损耗。俄方也忍不住吐槽,说印度的政策朝令夕改,严重影响双边合作。

而转而去买中东和西非原油的印度,这一招也并不划算。沙特油比俄罗斯的贵了10%-15%,一年下来炼厂成本要多掏20亿美元,可谓花钱买“安心”。看似听了美国话,但经济账一笔笔都写在自己头上。

中国接住俄罗斯,顺手赚了笔“打折油”

印度说停就停,俄油一下子没人接盘。但市场从来不缺买家,关键是有没有胆子。而中国,这次又一次扮演了那个“关键先生”。

8月下旬,中国炼油厂迅速出手,一口气下单15批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每批70到100万桶,总量破千万桶,用于10到11月交付。这种出手的速度和规模,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算好了经济账。

8月,中国日均进口乌拉尔原油7.5万桶,比年内均值翻了一番。中石油、中化集团等央企主导采购,动作干脆利落。为啥中国能稳稳接住?因为中国的炼厂设备标准多元化,不怕被谁卡脖子;而成品油出口市场也不靠美国,东南亚和非洲才是主力。

关键是价格。现在乌拉尔原油比中东油每桶便宜2到3美元,对一个年进口规模庞大的国家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能源红利。对中国而言,不仅减轻了采购成本,还进一步稳定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链条。

相比之下,印度的处境就像是“身穿西装,却被自己鞋带绊倒”。明明当初买俄油时还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却被美国一句话逼得风声鹤唳。实际上,乌拉尔原油的折扣早已从2023年的每桶14美元缩水到现在的不到4美元,利润空间本就不大,如今干脆成了赔本买卖。

大国博弈里,谁在“打算盘”,谁在“做买卖”

从表面上看,这场风波是美印之间的经济摩擦,但往深里看,其实是全球能源格局的又一次重塑。而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借机铺好一条更稳的“东向通道”。

面对印度市场的剧烈震荡,俄罗斯也不是坐以待毙。它一边加速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油,年增量目标是250万吨;一边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谈判,想把对中国的能源绑定做得更紧。同时,中俄之间的交易早已实现人民币结算,比例高达72%,俄央行的人民币储备也稳稳占了头名。

这不只是贸易,而是对美国金融武器的一种反制。中俄甚至联合开发了数字结算平台,把交易确认时间从3天压缩到17秒,等于绕开了西方金融系统的“开关”,让美元的霸权少了几分威力。

反观印度,外交表面还在“谴责双标”,但实际早已陷入两难。既想继续从俄买便宜油,又不敢得罪美国;想靠中俄印三方机制对抗西方,又因中印边境摩擦、卢比结算僵局,始终迈不开步子。这就像夹在两头的大象,想跳拉丁舞,却被铁链拴住了脚。

而美国这边,看似强势,却也不敢把招数全用上。对印度能挥刀,对中国却只能放话“几周后考虑”。原因很简单,中美贸易体量太大,金融关系太深,美国也怕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更讽刺的是,欧盟嘴上制裁俄罗斯,手里的订货单却没停。光是7月,欧盟就从俄罗斯进口了14.7亿欧元的化石燃料,比利时一个月就买了3亿欧元。说到底,各国都在算账,而不是讲道义。

海上油轮的漂泊,是地缘现实的“镜中倒影”

这些还在海上漂着的俄油轮,其实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它们既是能源市场的风向标,也是大国博弈的“副产品”。北约甚至已经在讨论,要不要在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拦截俄油轮。如果真动手,那将不只是能源危机,而是全球供应链的“骨折”。

俄罗斯科学院给出的报告也很扎眼:印度的战略可靠性评分只有43分,而中国高达91分。这不是学术数据,而是各国在大风大浪里谁能“抱得紧”的现实写照。

中俄合作的关键词不是“结盟”,而是“稳”。不对抗,不结党,不喊口号,只做实事。2025年上半年,中俄贸易增长了19%,这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而全球能源秩序,也在悄悄重组。俄油东进几乎已成定局,2025年对华出口预计突破8000万吨。亚洲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能源消费圈,西方主导的旧秩序,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掏空”。

印度这次被美国“吓”得停了俄油,看似顺利躲过一劫,实则自断财路。而中国则顺势而上,既接住了俄罗斯的出口压力,又得了实惠,还稳住了能源安全。多亏了这场海上油轮的“无家可归”,我们才看清了谁能稳坐钓鱼台,谁在风浪中慌了神。在能源这盘大棋上,不是看谁喊得响,而是看谁下得稳。

参考资料:

美国成功唬住印度,大量俄油轮漂在海上无处去,又一次多亏中国

2025-08-21 搜狐网

消息人士:过去一周,印度国有炼油商因折扣减少和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而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和讯网

特朗普称将对俄罗斯施加新制裁——新华社新媒体

石油到了却不开门?印度“低头”喊停俄石油进口

2025-08-02 12:01·看看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财经   油轮   印度   美国   中国   海上   俄罗斯   乌拉尔   能源   原油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