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17 岁的全红婵又成了全网关注的焦点。一边是即将开打的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另一边,老家湛江迈合村的宅基地上,钩机轰鸣,她家的新房终于要动工了。这个从农村走出的奥运冠军,此刻正经历着赛场与生活的双重 “闯关”。
上个月的两站世界杯分站赛,全红婵延续了 “预赛王者” 的霸气。首站跳出 440.85 分,次站更是轰出 445.60 分的赛季最高分,每次预赛都以超过第二名 20 分的绝对优势领跑,看得人直呼 “冠军稳了”。可一到决赛,剧情就来了反转:首站第二跳,207C 动作入水时身体稍微偏了点,水花没压好,3.2 分的差距让她与冠军失之交臂;次站最后一轮,107B 动作竟出现罕见失误,完成度刚过七成,眼睁睁看着陈芋汐反超夺冠。
国家队教练曾私下透露,全红婵的技术难度和平时训练质量绝对是世界顶尖,但一到关键比赛就容易 “绷得太紧”。“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决赛时总爱跟自己较劲。” 这话也说出了无数粉丝的心声,大家都盼着她能在总决赛稳住心态,把 “预赛王” 的状态延续到最后一跳。
在迈合村,村民们都记得全红婵家过去的样子:一家七口挤在大伯的老房子里,卧室小得转不开身,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合用的。红婵夺冠那年,有记者拍到她蹲在老房子前啃甘蔗,啃着啃着就对着镜头笑,说 “最大的心愿是让爸妈住上新房”。如今,这个心愿终于要实现了。
村里按政策批了 200 平米宅基地,限高 12 米,最多盖 3 层。虽说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实情况还是让人心生感慨:宅基地西边紧挨着村办废品回收站,南边不到 50 米就是车来车往的村道,环境确实不算安静。施工方晒出的设计图里,新房是两层小楼:一楼给父母住,还留了宽敞的客厅和厨房;二楼四个房间,红婵和弟弟妹妹每人一间,还特意留了书房。“虽说不够宽敞,但比起以前挤在大伯家,已经好太多了。” 红婵爸爸全文茂说起这事,眼里满是欣慰。
新房动工的消息一传开,评论区顿时热闹起来。有人掰着手指头算:“七口人住 200 平,人均还不到 30 平,比城里的商品房还挤,村里就不能灵活点?” 还有人觉得,红婵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自从她拿了奥运冠军,迈合村周边的农家乐生意火了,村里的农产品也跟着畅销,“多批点面积给冠军家,也是大家的心意嘛”。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理解:“农村宅基地有规定,‘一户一宅’是原则,红婵家能合规建房已经不错了。” 法律专家也出来解释,广东农村宅基地每人上限是 80-120 平米,红婵家按七口人算,200 平米其实已经接近上限。这场争论,说到底是大家太心疼这个努力的小姑娘,总觉得她该得到更多优待。
这几天在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全文茂蹲在地基旁发呆。他手里攥着设计图,逢人就说:“红婵打电话说,以后回家写作业终于有自己的书桌了,弟弟妹妹也不用再挤一张床。” 这个朴实的农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女儿这些年在跳台上吃了多少苦,小小年纪远离父母,每天泡在泳池里,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如今房子要盖起来了,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栋房子,更是女儿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礼物。
村民们也没闲着,听说新房旁边有回收站,村委会主动牵头协调,给回收站加装了隔音墙;村里的大爷大妈路过工地,总要停下来瞅两眼,讨论着 “客厅该怎么布置”“院子里种点什么花”。在他们心里,红婵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冠军,而是那个从小在村里跑跳、见人就笑的邻家姑娘。
从跳台上的 “水花消失术”,到生活中的 “建房大事”,全红婵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她的真实。赛场上,她是为梦想拼搏的运动员;生活中,她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心里装着对家人的牵挂。当她在这个五一假期同时迎接赛场挑战和人生新章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姑娘用奋斗改写命运的勇气,更是一个家庭对 “家” 的执着与期待。
或许正如网友说的:“冠军的奖牌会随着时间褪色,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永远闪闪发光。” 当新房的第一块砖落下,全红婵一家的新生活,也正从这里起步。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