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高铁站,一个小男孩冲着过道狂奔,差点撞翻一位拿着大包行李的奶奶,小男孩笑嘻嘻地跑开,而他的妈妈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你怎么又乱跑啦。”
然后……没有然后了。
整个车厢还是有人在看手机、有人在闭目养神,有人皱眉,但没人说话。
唯独那个孩子,还在笑着。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公共场合事故”,
但可能是别人忍耐力的“极限边缘”。
熊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
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熊”的。
他今天敢在高铁上踢座椅,是因为从来没人好好告诉他那样做是不对的;
他今天敢在商场里大哭大闹、逼父母买玩具,是因为他知道“只要哭闹就会有人妥协”。
孩子每天都在“试错”,
而父母的态度,才是他未来是否“守规矩”的底线。
你一次不管,孩子就误以为没人敢管;
你十次不管,孩子就坚信没人能管;
终于有一天,他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你也只能皱着眉头说:“谁让我命不好,养了个不省心的。”
但其实,命不好或许不是孩子不懂事,
是你“装看不见”得太久,没意识到他早就走偏了。
家长不教,社会就会狠狠教
现实很残酷,社会从不教人“怎么做一个好孩子”,
它只会说:“你错得太离谱了,所以你得承受后果。”
十几岁的孩子在学校骂人打架,被打回来家长还护着,说“别欺负我儿子”;
二十出头的孩子进了职场,动不动怼领导骂同事,结果很快被辞退;
长大后出了社会,不会控制脾气、不会尊重别人、不懂进退,没人会耐心教他。
不是孩子不聪明,是他从小没有学会“做人”最基本的规矩。
而这些规矩,本应该由父母一点一滴地教给他。
但很多父母却说:“他还是个孩子。”
于是,孩子长大了,但规矩,永远没跟上。
教育不是更强势,而是更有责任感
不是要说你在公共场所不能带孩子,而是你得为他“在场”的行为负起责任。
孩子吵,不代表你可以装傻。
麻烦别人一次两次可以忍,但如果你每次都带孩子出来“释放天性”,却从不约束他,那别人忍你,不代表他们不讨厌你。
公共空间是大家的,真别什么都怪“孩子调皮”。
你如果真心疼孩子,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中教他学会控制情绪、尊重他人。
孩子是你的,但公共区域不是你家院子。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