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海外学者总喜欢给中国开药方,认为只有大幅调整对外战略,才能化解外部压力,继续前行。其中一种典型观点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遇到瓶颈,主要源于地缘选择不当,必须在关键伙伴关系和核心权益上做出重大牺牲,才能换取西方认可和更多资源。
这种论调听起来像是在忧虑中国前途,实际却忽略了中国已经形成的独立发展路径和战略主动。

中俄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虽然2025年前十个月受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影响有所下滑,但能源管道运输稳定运行,东线天然气年供气量保持在高位,确保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无忧。
这种合作从早期单纯贸易转向深度产业链融合,与过去依赖单一来源相比,风险分散效果明显。中国通过长期合同锁定资源,避免了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如果听从那种切断合作的建议,中国将面临能源供应不稳,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只能重新依赖那些随时可能施加限制的渠道。

科技领域同样如此。宽体客机项目虽经历调整,但中国主导的C929研制稳步推进,2025年详细设计阶段多项关键技术验证完成,复合材料应用和航电系统集成取得突破,预计未来几年进入装配阶段。
这与早期完全依赖进口相比,实现从窄体到宽体的完整谱系覆盖,载客能力和航程直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放弃现有积累,转而期待外部技术转让,无异于中断自主进程,历史经验表明,高端制造能力从来不是通过退让得来,而是靠持续投入和伙伴协作积累。

金融结算方面,中俄在本币使用上比例不断提高,金砖机制下非美元交易覆盖更多领域,2025年多项平台测试顺利,帮助中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和潜在冻结威胁。这种去中心化布局,与过去高度暴露在单一体系下形成对比,增强了经济韧性。拆解这一网络,只会让中国在国际支付中更被动,失去分散风险的宝贵渠道。
南海权益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中国拥有充分历史依据和连续管辖记录,通过常态化执法维护合法权利。2025年,海警在黄岩岛周边行动严格限于专属经济区内,拦截违规活动全部符合国际法规定,与其他国家在家门口类似做法并无区别。

资源开发上,深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成熟,多井组稳产记录刷新,国产装备应用率大幅提升,这为未来能源储备提供可靠选项。如果牺牲这些区域,中国将失去巨大潜力资源,让外部势力更容易主导周边海域。
区域合作是南海主流。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紧密,南海行为准则磋商2025年完成三读,进入加速阶段,多轮高官会肯定进展,预计很快达成实质性协议。海上基金支持环保和搜救项目增多,与东盟贸易增长强劲,证明维护权益与促进共赢完全可以并行。

那种“牺牲换空间”的思路,本质上误判了中国发展动力来源。中国经济增长源于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高科技产业占比持续上升,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品全球领先。这些成就靠的是战略定力和务实布局,而不是外部恩赐。
历史类比也站不住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建立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中国未在主权上退让。今天要求单方面抛弃伙伴和权益,与当时情境完全不同。

中国选择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用行动拓展空间。中俄能源科技合作深化,南海准则磋商和资源开发并进,这些领域对比过去,已实现从跟随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面对外部噪音,中国以事实回应,继续扩大伙伴圈,构建更均衡的国际环境。发展空间就在脚下,通过自强和合作不断开拓,前景广阔而坚定。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