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以“智汇全球,才赋未来”为主题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开幕。在以“AI 时代的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革新”为题的主题论坛三上,与会嘉宾就AI驱动的产业变革与人才核心能力重塑、教育革新及产教融合、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和生态构建可持续的AI人才发展体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伟(主持人)
本场“AI 时代的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革新”主题论坛汇聚多位业内专家深入探讨能力重构、教育创新与生态协同三大议题。从实践来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非常重要,政府、学界和企业应跨界合作,共建全球人才流动与培养的数字生态,共同推动AI人才发展。
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何晶
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作为国家“绿色自贸”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具备多重政策叠加优势,正加速聚集高端金融、绿色产业及未来技术。商务区正打造高水平开放环境与宜居宜业生态,致力于成为创新创业人才汇聚的新高地。
携程集团海外平台首席执行官娄晓博
携程在全球化过程中,积极借助AI提升业务效率与应对多样化挑战。AI在市场数据采集、文化适配、合规响应、本地化产品优化及组织架构转型等方面均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平台运营与决策效率。随着AI成为企业的新型生产力,携程已将其深度嵌入各项流程,助力实现跨职能协同与全球业务拓展。
甄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刘祺
AI时代对企业硬技能与软技能提出新要求。在硬技能方面,聚焦于产品能力与架构能力;在软技能方面,强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与跨界协作。甄觉科技依托高校实验室,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推动人才培养与标准制定,致力于构建适应新技术浪潮的产业生态。
CCG常务理事、原Oracle公司金融行业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靖雨虹
AI在银行等商业领域的应用核心在于将客户需求与技术能力有效对接。AI应助力客户实现精准预测、业务优化与风险控制,技术方案需深度结合行业经验与客户实际,明确其价值提升点。同时,构建AI模型要充分依托数据与算法,通过实战反馈持续优化,最终推动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发展。
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研究院院长、前三星集团大中华区人力总监严明花
AI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常面临高昂的试错成本。当前组织滞后、人才识别偏差和业务场景不清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建议通过联合培养、精准招聘、动态评估与小范围试点,降低风险,提升AI与业务融合的人才适配效率。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伟卿
碳中和产业正迅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该领域涉及节能减排、新能源、碳捕集等技术,同时融合碳交易、资产管理与金融知识。现有教育体系多为单一学科,难以满足跨学科融合需求。AI技术在碳核算、交易策略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未来绿色与高科技融合发展将更加依赖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人才支撑。
英语流利说创始人王翌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教育领域,尤其在语言学习中,AI教师已实现个性化与普及化的兼得。当前各年龄和行业从业者正面临“AI素养”全面提升的需求,未来教育工具需围绕AI能力展开重构。建议推动建立AI时代人才能力模型,引导教育与产业同步进化,借助AI工具实现知识快速传递与专业融合,提升全球人才体系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博士、晨星基因(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军涛
在医工交叉领域,特别是从基因组学、多组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来看,通过构建垂直领域的大模型,能够推动精准医疗设备研发,实现早期癌症诊断,并推动成果转化落地。高校、医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对于建立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尤为关键,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的协同发展。
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韩阳
“游戏化”能力可以应用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公益实践。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AI工具将复杂知识转化为跨文化教学内容,并以游戏课程推广至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显著提升课程设计与本地适配效率,推动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探索的融合,促进教育公平与全球协作。
北京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葛红艳
在AI产教融合领域,当前高端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存在双重缺口。匠成教育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及平台与基地双轮驱动,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体系,实现教育、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精准匹配和创新应用,助力AI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副总干事、经济学家、美国国防大学艾森豪威尔学院原经济系主任大卫·布莱尔(David Blair)
技术进步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学术人才和商业人才同样重要。近年来,美国存在创业活动减少、教育质量下降和薪酬停滞的问题,呼吁制定公平政策,防止技术红利集中于少数企业,推动社会更广泛受益。
Voice Health Tech联合创始人比曼·利亚纳格(Biman Najika Liyanage)
AI带来变革和焦虑,当前大模型在感知人类情绪和精神健康方面存在不足,需建立垂直、跨文化的精神健康数据平台,结合政策、人才和工程,推动AI准确识别和检测精神健康问题,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应用。
鹰瞳科技合伙人、国际部总裁陈雪玲
鹰瞳科技积极开展AI医疗辅助诊断领域的创新实践,在政策制定中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注重国际合作与本地化发展。同时,长期投入顶尖科研,推动技术突破,提出“人人AI,AI人人”的理念,强调人工智能将普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