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起烈士后代,大家是不是都会想到那种光环加身、到哪都有人照顾的画面?
可吴石的儿子吴韶成却偏偏没这么做。他父亲1950年在台湾为国牺牲,轰动一时,可这个儿子在河南干了几十年,身边同事压根不知道他是烈士后代。
到底是什么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住沉默,不图便利,也甘于清贫的呢?

1949年夏天,南京火车站,吴石准备去台湾,临走前把儿子吴韶成叫到跟前,塞给他一张纸条和20美元。纸条上写着"有事找何康",就这么简单五个字。
那时的吴韶成才十几岁,看着父亲消失在人群里,没哭也没闹,更没追问父亲去干什么。他以为这就是普通的出差,顶多几个月就回来了。
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1950年6月的一天,16岁的吴韶成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国民党中将吴石在台北马场町被处决,罪名是为大陆做情报工作。
报纸上还登着父亲临刑前喊的那句话——"中国终将统一!"吴韶成盯着报纸看了很久。

他没跟任何人提起这事,也没掏出那张"有事找何康"的纸条。那张纸条被他放着,从此再也没拿出来过。
周围的同学朋友问起他爸去哪了,吴韶成就说去台湾了,然后低头继续看书。
就这样,一个16岁的孩子把父亲牺牲的消息咽进了肚子里。别的孩子失去父亲会哭天抢地,吴韶成选择了沉默。
1952年,吴韶成从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了。

学校给他分配工作,问他想去哪里,他说服从安排。就这样,他被分配到河南冶金厅,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干起。
到了单位报到那天,人事科的人照例问他家庭情况,吴韶成填表的时候在父亲那一栏犹豫了很久。
他没写"革命烈士",也没写"国民党中将",就简单写了个名字带过去了。从那天起,河南冶金厅的同事们谁也不知道,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有个为国牺牲的父亲。

1973年,吴韶成已经在河南工作了20多年。这年秋天,他接到通知说国家正式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让家属去领证书和抚恤金。
吴韶成带着妹妹一起去了,工作人员把红色的烈士证书和650元抚恤金递过来,还说了一堆慰问的话。
650元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够普通工人干大半年的。吴韶成接过证书看了看,上面印着父亲的名字和"革命烈士"四个大字。
妹妹在旁边眼眶都红了,吴韶成却很平静。他把证书装进包里,然后跟妹妹商量了几句。两个人很快做了决定:证书收着,钱不要,全部作为党费上交!

工作人员愣住了,说这是国家给你们的补偿,应该拿着。
吴韶成摇头说不用,我们现在工作稳定,吃穿不愁,这钱留着给更需要的人。妹妹也点头同意。就这样,650元抚恤金一分没留,全交了党费。
拿着烈士证书回家的路上,吴韶成跟妹妹说:爸当年给咱留了20美元,咱们现在把这650块交上去,算是替他多做了点贡献!
证书拿回家后,吴韶成没有挂在墙上,也没跟单位汇报。他把证书放进抽屉最底层,用几本旧书压着。妻子问他为什么不拿出来,吴韶成说没必要。

单位里有人开始评先进了,领导专门找吴韶成谈话,说你是烈士之后,这次评选可以考虑你。吴韶成当场拒绝了,说先进应该给干得好的人,不是给烈士子女的。
领导劝他说这也是政策允许的,吴韶成却坚持不同意。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技术员,干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不需要额外的照顾。
后来又有电视台想给吴石烈士拍纪录片,找到吴韶成希望他出镜讲讲父亲的事迹。吴韶成又拒绝了,说父亲的事迹材料里都有,不需要他多说什么。
电视台的人软磨硬泡了好几次,吴韶成就是不松口。他跟对方说得很直白:我爸做的事情是为国家,不是为了让后代出风头的!

吴韶成在河南冶金厅一干就是几十年。
他从技术员干到工程师,又从工程师升到总经济师。每次升职都是因为业务能力强,从来不是因为家庭背景。
单位同事私下讨论的时候,都觉得吴韶成这人挺能干,就是性格太低调了,从来不提自己家里的事。
有个老同事跟吴韶成搭档了十几年,两家人关系不错。
直到吴韶成退休后好多年,这个老同事才从别人口中听说吴韶成是烈士之后。

他当时就傻了,跑去找吴韶成问为什么从来不说。吴韶成笑着说:这有什么好说的,我爸是我爸,我是我,不能老拿着他的功劳说事。
吴韶成工作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特别仔细。报告要反复检查三遍才交,数据要核对到小数点后两位。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较真,吴韶成说这是父亲教的,做事情要准、要稳,不能糊弄。
单位分房的时候,吴韶成排在前面,因为他工龄长职称高。领导问他想要多大的房子,吴韶成说够住就行,别浪费。

结果他选了个中等面积的两居室,把更大的房子让给了家里人口多的同事。
搬进新家后,吴韶成还是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那一墙的书。
退休的时候,单位按惯例要给吴韶成办欢送会。吴韶成坚决不同意,说别搞这些形式主义,安安静静走就行了。
领导说这是单位的规矩,吴韶成还是拒绝了。他收拾好自己办公桌上的东西,跟每个同事握了握手,然后就回家了。
人事档案里关于他的材料也很简单,只记录了工作履历,没有任何关于家庭背景的特殊说明。

2014年夏天,吴韶成已经80岁了。他跟家人说想去北京一趟,有个地方要看看。
家人陪着他到了北京西山,那里有个"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专门纪念在台湾牺牲的地下工作者。
吴韶成站在纪念碑前,对着父亲的名字鞠了三个躬。一家人悄悄来,又悄悄走了,没拍照也没声张。
回到河南后,吴韶成的身体越来越差。2015年春天,他病得很重,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把女儿叫到床前。

女儿以为他要说什么遗产分配的事,没想到吴韶成说的是:我存了点钱,大概20万,还有1000多本书,你帮我捐出去!
女儿一听就急了,说这些钱和书是你一辈子的心血,留着给子孙后代也好啊。吴韶成摇摇头说:钱留着没用,书放着也是占地方,不如做点实事。
他说想在郑州大学设立一个"吴石奖学金",专门资助那些家里穷但成绩好的学生。书也一起捐给学校图书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女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吴韶成说:你爷爷当年留给我20美元,我没用那笔钱去找人帮忙,靠自己走到了今天。

我现在留给你们的不是钱,是道理——路要靠自己走。你们记住了,别指望祖上的光环,脚踏实地干自己的事。
吴韶成还把父亲留下的一幅《长江万里图》捐了出去。这是吴石生前最珍爱的东西,吴韶成保存了几十年,从来没舍得拿出来。
他说这幅画现在捐给国家,比放在家里有意义。家里人都劝他留着做个念想,吴韶成却说:最好的纪念不是把东西藏起来,而是让它发挥作用!

几个月后,吴韶成去世了。郑州大学按照他的遗愿设立了"吴石奖学金",第一批受助学生有20多个。
这些学生拿到奖学金的时候都不知道,出钱的这位老人是烈士之后,更不知道他一辈子都在默默坚守着什么。
学校图书馆多了1000多本书,从经济到历史,从哲学到文学,每本书上都写着吴韶成的名字。

吴韶成这一辈子,把"低调"两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父亲为国捐躯给他留下了荣耀,他却选择把荣耀藏起来,用清白和自立过完这一生。
他没靠父亲的名声生活,没拿烈士证书当敲门砖,更没把功劳簿挂在嘴边。
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后人:真正的传承不是炫耀家世,而是把品格活成样子。这样的烈士后代,才是最让人敬佩的!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相关报道、郑州大学"吴石奖学金"设立公告、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烈士名录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