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瘦 37 斤!盘点《荒野求生》九大要命关,看看你能撑几天?

荒野求生,最近实在太火了!

一切要从今年 10 月份说起,在张家界七星山,有个主办方发起了一百人参赛的《荒野求生》。

规则相当简单粗暴:开局就只给一把镰刀,谁熬到最后,谁就能直接带走 20 万奖金。

开局惨点和笑点拉满,众多选手纷纷出现「返祖行为」,精神状态都十分美丽——

图片来源:网络

赛事已经进行了 37 天,场上还剩下 14 名选手,今天热门选手冷美人因为营养不良昏迷出局,直接冲上了热搜第一。

退赛固然遗憾,但冷美人作为坚持到最后的女选手,在参赛的 37 天内经历了 2 次生理期,真的太不容易了!

即使很多选手们都过得非常凄惨,却有不少网友看完表示:「感觉很有意思」,「想参加下一届」!

比赛里的选手有瘦 20 斤的,也有 30 多斤的,不少人还想把荒野求生当成「减肥营」的。

追了很久比赛的丁香医生这下真坐不住了,邀请各路专家一起,捋了捋这次比赛中选手们遭遇到的各类生理极限难关:有些能靠硬熬抗一抗,还有些是真的能快速索命!

大家不妨看完再评估评估,自己能过几关?

图片来源:网络

难关一:冷美人闯不过的关

营养真的吃不够!

众所周知,野外求生,食物难求。

我们计算了一下,冷美人的日常「荒野三件套」——猕猴桃、梨和山药,吃够一天所需的热量 2200 千卡:需要至少 10 个猕猴桃 + 10 个梨+ 3 斤山药。

要是按减肥餐 1600 千卡计算,也得吃:8 个猕猴桃 + 8 个梨+ 2 斤山药。

这换谁,吃吐了能量都还远远不够。

而且,光吃够能量是不行的,还要吃蛋白质。体力、运气不好的冷美人只能靠小虫子来满足的话,要吃到基础摄入量 55 克(女性),65 克(男性),那就需要[1,2]

蚱蜢 110~130 只(2.5 克/只,蛋白质约 20%);

或蚯蚓 250~295 条(2 克/条,蛋白质约 11%);

或大白虫 73~87 条(5 克/条,蛋白质约 15%);

或白蚁、蚂蚁有多少吃多少只(蛋白质约 20%)。

该吃的,实际上一天的量:。

怎么说呢,就算把一片林子找秃了,也很难吃够。

网友根据蛋白质摄入情况给选手分了组,这直接关乎他们的生存时长

图片来源:网络

难关二:荒野求生式掉体重

垮脸、掉肌肉……代价挺大

被最多朋友羡慕的一点:比赛中大部分选手都在咔咔掉体重,倒也是事实。最新曝光的信息来看,冷美人在 33 天内从 105 斤暴瘦至 84.5 斤。

你以为都是饿瘦的?实际上是

「食物不足」(摄入量极少)

+

「体力活动多、气温低、睡眠不足」(消耗量巨大)

的多重暴击

这样瘦下来的直接代价是——比如 31 号选手猴哥和刚出局的热门选手冷美人,都肉眼可见地瘦到脱相。

当有些人觉得借此机会减肥也不错时,66 号退役特种兵选手表示:你们减吧,我肌肉多我先走了。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肌肉哥的反馈,参赛 30 天,他的体重从 82 公斤下降到 68 公斤,体脂率从 11% 降至 7%。

简单做个计算题,可以得知他掉的脂肪量约为 82 x 11% - 68 x 7% = 4.26 公斤;那么掉的肌肉 + 水分总重量大约为 82 - 68 - 4.26= 9.74 公斤!肌肉掉得比脂肪快多了!

当然,最糟糕的还有,开头大家看到的——营养不良的冷美人,还有很多潜在的健康风险未被发现,咱还是把健康排第一位吧。

难关三:

只吃膳食纤维,也是会便秘的!

每天只吃野菜野果,这一届包括上一届选手多少都出现了便秘问题。

这里就要讲个热知识了:想要拉屎顺利,光靠膳食纤维是不够的。还需要:

甚至突然改变了饮食结构(俗称「水土不服」),也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让便便排不出来。

难关四:

野外真的别乱吃,窜稀到你怀疑人生

有选手拉屎困难,就有选手拉到癫狂,人类悲喜是真的不相通。

其实日常拉肚子通常算不上什么危急情况,但在野外一旦腹泻,生存风险指数会成倍增加。不仅难以自行缓解(无法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还会极大影响生存体力,陷入恶性循环。

这次比赛也可以看到,有几位选手因拉肚子而退赛。

偏偏野外能让你拉肚子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拉完屎没洗手、吃了口烂果子、吃了口毒野菜、菌子没煮熟、杰瑞没烤熟、喝了口动物便便污染过的水、晚上睡觉吹了风……

例子举不完,根本举不完。

难关五:平时一不小心就超标的盐

野外缺一点都难顶

这次比赛几乎所有选手都有个共同困境——缺盐。

大家是不是没想到,这个日常总劝大家控量的调味品,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情况居然这么重要。

一般来说,人体每天摄入盐的下限值约 500 毫克钠/天,大约是 1.25 克食盐。[3]

也就是就这么一点点的钠需求,在内陆的野外要获取到都是地狱难度级别——野菜野果钠含量极低(基本只有几十毫克/100 克甚至更低),哺乳动物血液中也只有少量。

吃不够钠的情况下, 1~3 天就会出现疲劳、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情况;超过 1 周,就可能会出现脚肿、脚麻、意识混乱、心率异常等等问题;再严重一点,更是会导致抽搐、昏迷甚至死亡。[3]

难关六:卫生清洁成奢望

皮肤皲裂巨难忍

比赛里有个别选手打野之外有余力,开始关注起个人护理问题。

倒也不是有多爱干净,而是这又湿又冷的野外,皮肤实在是超级容易开裂,疼痛难忍。

冷美人对镜头展示皮肤皲裂

图片来源:网络

有选手用果子当清洁剂、利用果仁油脂自制护手霜……这都还算靠谱,部分果实里确实会含一些清洁、滋润皮肤的成分。

但用木炭刷牙,属实是没啥必要,既没有清洁效果,还可能破坏牙龈。(此处点名整活第一名的林北选手

难关七:

保温是第一要义,比找食物还重要

在野外生存,有一个经验性的指南叫做「三分法则」(Rule of Threes)[4],用来帮大家判断哪些事项需要优先处理——

11 月的七星山,夜晚温度逼近零度,连日下雨,湿度还大,找个庇护所防风防雨,以防失温是第一要义。

失温不仅是绝对温度低有关,更和散热速度有关。比如大风、潮湿、能量补充不足时,即使环境温度没有很低,也可能出现危险的失温。

开赛第一天,选手们都把找/搭庇护所放在了首位

优先选择干燥的天然岩洞,千万别想着大干一场自己砍柴搭建「我的世界」,除非有选手张老六一样手搓地暖的能力。

比赛中大部分自己搭建住所的选手,一到下雨天就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选手不被允许携带羽绒、棉衣等保暖衣物,仅有一层薄抓绒——在全身湿透的情况下,不仅没有保暖性,还会加快人体热量流失。

人体在冷水中冷却速度比在相同温度的空气中快 4 至 5 倍,速率能达到 1.0 至 1.8°C/小时。[5]

人体核心温度一般会稳定在 37~37.5°C,低于 35°C 即为轻度失温,按照这个速率计算,无火、无能量补充、静止不动的话,两小时内就将陷入失温风险。

失温是会致命的。一项针对山区休闲活动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失温是登山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仅次于受伤和高原病,并且冬季和夏季的发生率没有差异。[6]

比赛中部分选手衣服颜色都不鲜艳,有的还穿迷彩,这其实是野外生存的大忌:一旦倒下失去意识,别人很难发现。

难关八

烟雾刺激,眼睛发炎到睁不开

为了保命,大家都需要生火取暖,这就出现了另一个潜在威胁——烟雾刺激。

柴火不完全燃烧会释放的大量微粒和刺激性化学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PM10、甲醛、乙醛、丙烯醛等。

其中二氧化硫遇水生成亚硫酸,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这两种都是高度腐蚀黏膜的化学物质。丙烯醛对眼睛和呼吸道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这些物质黏附于泪膜与角膜上,破坏泪膜稳定性并直接刺激结膜与角膜上皮,引发刺激性结膜炎、角结膜炎。

有选手就因烟熏导致眼睛无法睁开、担心失温选择退出比赛

持续一夜的高浓度暴露可导致结膜充血、结膜水肿、泪液大量分泌、角膜上皮损伤甚至糜烂,进而出现严重疼痛、畏光、眼睑水肿、睁眼困难。

如果损伤严重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持续性角膜上皮点状脱落,甚至继发感染。

难关九:

过敏问题别大意,真会威胁生命

野外常见的致敏原可分为以下 6 大类:植物、昆虫、孢子/花粉、动物、微生物以及接触性化学物。选手们每天吃的山药、猕猴桃,各种「蛋白质」,都可能导致过敏。

过敏反应也因人而异,瘙痒红疹都属于轻度反应,过敏反应一旦严重,可能迅速从局部皮疹发展为全身系统性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需要及时就医。

这次比赛最高发的过敏类型——漆树过敏,就属于特别流氓的一种。

漆树过敏主要由其树液中的漆酚(urushiol)引起,这是一种油性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强脂溶性,可快速穿透皮肤角质层,触摸、吸入都可能引发过敏。

抓挠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工具,漆酚可转移至其他皮肤区域,引起继发性扩散反应。

刚开始可能只是手痒痒,摸摸脸,抓抓腰,擦擦屁股,这下好了,全身都开始痒痒,皮肤长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渗出、糜烂。

拿来当柴火烧,还会释放含漆酚微粒和多种挥发物,被吸入后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或气道痉挛,现实版「化成灰也不会让你好过」。

总之,野外的危险要素多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这次比赛引起大规模关注,让不少观众朋友们都有了「想去野外闯一闯」的冲动。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被劝退了,还是一身反骨,更加跃跃欲试了呢?

PS: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从瘦成竹竿到食欲触底大反弹

只差「退赛」两个字: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Ahmed I, İnal F.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Grasshoppers and Locusts–A Review[J]. Annals of Animal Science, 2025, 25(2): 455-465.

[2]Shen L, Li D, Feng F, et al.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Polyrhachis vicina Roger (Edible Chinese black ant)[J]. Songklanakari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8(1): 107-114.

[3] Salt and Sodium Salt and Sodium • The Nutrition Source

[4] Wilderness Survival Rules of 3 - Air, Shelter, Water & Food

[5] Castellani JW, Eglin CM, Ikäheimo TM, Montgomery H, Paal P, Tipton MJ. ACSM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Injury Prevention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during Cold-Weather Exercise. Curr Sports Med Rep. 2021 Nov 1;20(11):594-607.

[6]Procter E, Brugger H, Burtscher M. Accidental hypothermia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mountains: A narrative review.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8 Dec;28(12):2464-2472.

策划制作

策划:ccc、曾曾、阿发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网络

期待已久的丁香园老网红「健康日历」上新了!!!

专业团队倾力打造、破除谣言、科学「养生」

戳链接享尝鲜福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游戏   荒野   选手   难关   野外   蛋白质   庇护所   皮肤   角膜   猕猴桃   山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