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事干杯之6“梦开始的地方”

        去年十月去温州洞头时我先期回到南京集合。我和同学京杭去了曾经住过的地方和曾经读书的小学,并在战友的安排下,走进了南京军区大院——前南京军事学院大院。这是我自1969年底当兵离开后,第一次回到出生成长的地方。在军区西大门,我们换乘司令部的一辆三菱吉甫,缓缓地从马标、御史廊、紫金新村等宿舍区和办公区驶过,那些熟悉陈旧的楼房、高大粗壮的梧桐一一从车边闪过,我仿佛又听到一群群男女孩子欢乐的笑声……,这,就是我们这些人梦开始的地方。

        共和国成立伊始,刘伯承元帅之所以向中央建议,把拟定创建的我军最高军事学府军事学院放在南京而不是放在首都北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这一片建筑可供使用,从而为国家节约大笔银子,因此新中国的军事学院继承了民国陆军大学的遗产。军事学院除了办公区外,还有众多的生活区:马标、炮标、小营、御史廊、紫金新村、北极新村,这一个个极具历史内涵的名字,不禁让人联想到久远大清新军。还有大院外的和平新村、解放路四号等院落,名字则是新中国的政治符号。马标就是这些生活区里最大的一个,大大小小的宿舍楼接近50幢。

        24号楼是马标也是军事学院所有宿舍楼中最大的一幢,大概有6个单元。楼内有两居、三居、四居各种类型的宿舍,还有供单身军官住宿的单间房,它稳稳地座落在马标正中靠南的位置。那个门洞通往马标的南门,出去后就是珠江路,马路对面是714厂和南京军区总医院。据我父母回忆,军事学院刚成立时,马标还是一片荒地,他们就住在零时搭建的草棚里,待这些宿舍峻工后才搬进来。我的幼年就在这幢楼里渡过的,至于是哪个单元哪套宿舍就再也记不清楚了。

        和平新村在大院外,背靠玄武湖,左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右靠南京市政府宿舍工交一村。50年代末因家父进学院基本系学习,家母当时在位于和平新村内的有线电厂工作,为了方便生活我们家搬到这里。这种两层小楼当时为楼上楼下各两套住宅,据说民国时期是国军飞行员的宿舍。我家就住在某栋楼靠西边的楼上,具体是几号楼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对面住的是同届女生于爱华家。军事学院撤编后,该村移交给了军区空军,现在是他们的一个干休所,楼房也进行了改造,原来的红墙全部重新粉刷成这样了。(这是我从温州回来后拍的)

        过去两排宿舍中的通道全部搭建了葡萄架,长长的绿荫既是遮阳的便道,也是孩子们嬉戏的好去处,如今完全变了,剩下的只是荒芜。

        和平新村的院子后面紧靠着古城墙,墙那边就是玄武湖公园。翻城墙进入公园是男孩子们的拿手好戏和保留节目。

        家父从基本系毕业后,又回到原单位训练部工作。而训练部的宿舍主要在马标,这样我家理所当然的在1961年前后搬到马标28号楼。这是一幢有3个单元的三层楼宿舍,每层三户。青砖黛瓦,楼的立面有浮雕装饰。三楼窗口挂空调那家就是当年我的家,在此一住就是6年。住在这幢楼里有同届的董志刚、应小海、李惠敏、吴鹏飞、王小宁等同学,还有教音乐的何老师。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住我家楼下的一位叫曹羽的老红军(解散后分配到云南),是个不到16的小老头,却有副爱唱京剧的大嗓门,还爱叼一个硕大的烟斗。一进单元就常常能闻到烟丝的香味、听到他高亢的唱腔。(补记:去年底这幢楼被拆,想不到这是它最后的照片了)

        防盗门后面就是我曾经的家,这是一个两居室的单元。50年代还没有客厅的概念,一进户门,右手边依次排列着厨房、卫生间,即使放在现在面积也是够大。顶头两间卧室,一间朝北一间朝南,每间大约20多平方米,全是木地板。朝南的一间外带一个阳台。夏天时室内可灌水以降温,足可见地板质量之好施工质量之高。

        楼顶的小阁楼,大多时间是空的,成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养猫的地方。放在现在早被手快的人给占了。

        1967年,我家搬到了13号楼。虽然同在马标内,但红砖黄墙的13号楼和28号楼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我家就住在二层楼。楼下是中学同班的朱丹,对面是教导营的政委杨家。据“考证”,在我家之前,这套宿舍是博友王军学的家,他家是1965年前后调出学院分配到21军的。1969年底我就是从这里穿上军装参军离开南京的。

        上到二楼,原来的家门虚掩着,里面隐隐传来电视声。为了不打扰别人的生活,我忍住了没去敲门。如果推开门,就可以看到约两米的宽敞走廊,而且还拐了个弯。右手是宽大的厨房,外接阳台。厨房内可放下一张餐桌。厨房中西合璧,既有传统的灶台,还有值得一提的小锅炉,供冬天烧水洗澡之用。这个细节反映了当年苏联顾问参与设计的影子。朝南是两间卧室,外有阳台相通,朝北还有一间小卧室。每间卧室都有硕大的壁橱。还有个特点是厕所与洗漱间分开设计,宽大的洗漱间装有浴缸,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无疑属于奢侈设施。

        宽敞的楼梯木制的扶手。扶手当年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滑滑梯,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下楼没几个是走楼梯的,大多是坐在扶手上滑下来。有次我偷偷地在扶手在钉了根钉子,可第一个被人“黑”的却是我妹妹,裤子补划了一条大口子,自然被母亲很骂了一顿。

        宁海路11号,这是我家离开南京前最后的住处。家父生病后,其关系转到政治部下属的离休支部。军院撤编前离休支部共有14家,基本上都住在宁海路一带。为了大院腾空让军区进驻,我家在1970年初搬到了这里,不过在这仅住了几个月就被安置到了湖北。这一带在民国时期是使馆区,一幢幢风格可异的小楼至今保存完好。这幢楼在“南京老公馆”的网站上也可查到它的图片,但也没讲不清楚11号原来是哪个国家的使馆或是谁的公馆。隔壁的5号就是当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的官邸,后来是政委王平上将的住宅。1975年探亲路过南京时曾去11号,楼上还住着我母亲当年一个班的战友湖北老乡杨阿姨,她家原住楼下,是在我家搬走后搬到楼上的。院子里绿树成荫,几棵樱桃树一直是我妹妹常念叨的,院内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防空洞,那一定是二战时期的产物。

        御史廊,当年有没有住过御史不清楚,不过它是军事学院政治部的宿舍倒是很肯定的。它是军事学院所有小区中最小的一个,在紫金新村之北、北极新村之南,仅有56幢住宅,建筑风格与内部结构和马标的青砖宿舍完全一致。

        京杭在他原来家的门前。他扳着指头数着:小毛、大男、歌华、小林、周伟……,左邻右舍几乎都是同届的同学。

        著名的大礼堂,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我们应该铭记19459999分,在此进行的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可就是这样一座历史著名建筑,却差点被南京军区拆了。在包括我们这些原军事学院众子弟的呼吁下算是保住了。可是顶楼已被拆了,这是重建后的景象,虽然鲜亮,但完全没有了过去的庄重,显得那样轻浮。

        对比一下,这是1968年我用家里的那部海鸥203拍的,业余水平下的大礼堂是那样的庄严。“努力学习,保卫国防”,领袖给军事学院的训词是那样清晰。

        再看当年专业人士拍的图片吧。蓝天白云下的大礼堂凝重大气!

        再对照刚解放时的照片,这是家父和其他三个战友的合影,对比之下清楚地看到现在礼堂的顶是被拆后重建的,类似天窗的建筑无影无踪。

        毛主席塑像。当年毛主席塑像有两座。文革期间,军事学院的两派为了显示自己是正宗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对领袖最忠,因此在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内各建了一座主席塑像。这座是“红司”建立的,因此俗称“红司像”。因为我父母属于红司这一派的,建这座塑像时我也来义务劳动过。

        这是1968年我父母在塑像前的合影。那时站在广场上,一眼就可看见城外的紫金山。

        这是著名的“一字楼”,后来是院务部的办公楼。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这是大门,军事学院时期这是办公区的入口。我母亲曾在此楼内工作,那时她是财务处的打字员兼保密员。1955年她随同全军绝大多数女兵脱下军装复员。

        这幢办公楼前原来也有座主席像,是另一派“革联”的杰作,俗称“革联像”。它比红司像略小点,为了以示区别这座塑像戴了军帽。这是1969我和韩良、张永宁在塑像前的合影。这座塑像后来有说倒了有说拆了。     

        这条马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浦路,正前方是军区的南大门,左手炮标、右手马标。我们就是从上登车离开南京走向军营的。过渡曾说:“马标、炮标!我们出征点将台!”青春的豪迈跃然纸上!

        大礼堂东边不远是著名的“憩庐”,是蒋公当政时的住所和办公之地。军事学院成立后,这里成了院领导和训练部长们的办公场所。      

        憩庐旧影。
        在“憩庐”和大礼堂之间,原来还有幢红墙黛瓦的小平房,据说是民国时期国防部长的办公室。家父工作时,那是他所在单位的办公地点,遗憾的是这幢小楼已没了。但留下遗憾的不只是此地此处:“憩庐”后面那个小花园荡然无存已成了装备部了办公地点;而当年军事学院成立时的阅兵之处、后来我们观看露天电影的的体北广场已高楼林立,全部成了司令部的办公大楼。


体验新版博客
分享到搜狐微博

 

      这是我小学5、6年级时的学校旧址。军事学院成立后,先在南京的西华巷设立了子弟小学,后在这个位于珠江路与九华山路(现叫蟠龙路)拐角,紧靠军院小营片区地方,建立了一新的小学,取了一个很有政治色彩的名字——解放路小学。后军事学院在城东的孝陵卫附近建立了一所更大的包括初中部的小学——宇花小学。1964年军队所有子弟小学交地方,宇花小学也一分为二,我们就来到这个又恢复的解放路小学。最里面的那幢就是我们班级的课堂。当年在南京,这是设施最好的小学之一。

     这个算是有点历史的小学后来说是卖了,现在的原址是一家民营的外语学校。看门的也没有过去小学的门卫客气了。过去解放路小学的门卫一听有外地人来打听,马上就知道这是当年的学生来寻梦的,立刻会开方便之门,还会很热情地介绍他所知道的一些老师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军事学院   南京   小学   宿舍   塑像   南京军区   当年   新村   我家   家父   大礼堂   朝南   司令部   紫金   大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