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山探秘


                                          樊哙撬石(墩石,位于横路乡泥山村)

    “
一掬烟霞四时秘,二仪风雨万山春。,伊山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恒久地镶嵌在幕阜山脉深处。伊山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民风纯朴,人文荟萃,美好的自然生态不仅闻名于赣鄱大地,更在央视一、二、四、十频道连续播放专题。

伊山,古老而沧桑: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210年,伊叟避秦于此地,豢养小龙,祭身求雨救民;伊山,传奇而神秘:天子屋场的传说,樊哙撬石的神奇,挖尽山头的奇迹。

伊山,丰富的自然生态,绿色的天然氧吧,生命的栖息之地,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乐园。这就是伊山虽百余平方公里,历朝为何总把伊山作为独立的区划建制;这就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何对伊山青睐有加,赋诗赞美;这就是游人为何对伊山情有独钟,赞不绝口,念念难忘;这就是伊山为何可以声名遐迩,闻名海外。

从远古的回顾到今天的眺望,如果只选择停留在原点,便永远望不见地平线另一端的模样,我们不妨去探一究竟。

山水伊山

伊山源深50华里,山清水秀,入口处两峰壁立如削,犹鬼斧神刀,一水中出,夏急秋静,傍有径路,逶迤而入,俨若六盘之曲,九折之险。

俯瞰伊山,群山竞秀,峰峦叠嶂,各俱形态。地势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小坳尖,海拔1137.3米。大、小伊山颈、甑背脑和桃花尖四山连成牢不可破的屏障,抵御来自西北方的寒流;东边有雄伟的香炉尖、鹅公岭两峰,恰如注目张望的哨兵在此站岗,护卫家园;巍峨雄伟的铜鼓蒂,游人登上山巅用脚发力踏蹬,便会发出铜鼓般的声音,故名“铜鼓蒂”,向东遥望,夜幕中武宁县城一览无余,万家灯火,流光溢彩,犹如海市蜃楼,美不胜收。

境内的“七星伴月、八仙下棋、悬天高椅、美女照镜、船坑岭、龙胆坑、禾杆尖、金虾戏螺蛳”等奇山峻峰,无不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而“大月塘、烟霞塅、苗竹园、杨桃坪、柏树窝、枫树岭、周泉坑、马鞍颈、蜈公钳、梧桐坳、天子屋场、樊哙屋场、诗篁”等自然村庄,韵味隽永,令人遐思飞扬。

最令人叫绝是“喷水岩”和“一线天”。喷水岩位于伊河源头,峡谷愈深苍崖愈峻,将蓝天逼仄越来越窄,站在谷底仰望仅能见到“一线天”,峡谷穷处,危崖峭壁突兀眼前,一道宽四五十米、落差二百余米的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四溅,声震如雷,蔚为壮观!

伊山有幽、绿、美之特点,伊水则有曲、透、甜之特质。伊河发源于太平山支脉大坳尖东麓,先由西向东,在流经长榜处再折转向南,出伊山口、纳小东山水、三贤段水、过茶棋坳再折向东,于西渡注入庐山西海,是修河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为169平方公里,长度达30公里。

伊河流贯伊山全境6个村,由老范沟、喉咙夹、长坑、王柏坑、德龙沟、周泉坑、北坑、小坑、大坑、南门坑、梧桐坑、喻家源、玉思坑、肖竹坑等溪流组成,纵横交错,素有“九十九只嘴、九十九道水”之称。未通公路前,伊河放排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一个需要胆略勇气的危险活计,而伊河水力发电则解决了集镇居民照明问题。

生态伊山

伊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7%,生态系统完整,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植物种类包括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红豆杉在内的百余种林木、乔木和灌木,受到挂牌保护的百年以上的古树达数百棵。动物种类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白颈长尾雉、云豹、穿山甲等高达324种,是武宁县动植物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

说起生态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呢。

白颈长尾雉,是濒临灭绝的世界珍稀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伊山是唯一有实体分布的鸟类栖息地。最早关注白颈长尾雉的是江西农业大学龙教授,自1984年至1986年,他连续三年来伊山采集实体做标本,进行研究及教学,美国纽约生物研究院鸟类专家贝尔先生得知此讯,于1986年金秋10月来伊山实地考察。时任农技员潘际银接受乡政府交给的一项特殊任务,率领19个村民配合贝尔教授,不分昼夜在山中寻找守候白颈长尾雉,累了就坐下休息,渴了就喝山泉,饿了就吃干粮,8天晚上,他们终于找到了在窝里睡觉的白颈长尾雉。贝尔先生就像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喜出望外。

此次考察活动,贝尔教授获得白颈长尾雉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繁殖等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临走说我以为这种鸟在世界上已经绝种了,听说中国还有,就特地来到伊山。像这种珍贵的鸟,你们可要好好保护啊,在我们美国,仅一只白颈长尾雉的标本就可以换一辆小轿车。。贝尔先生爱鸟的举动以及他的一席话,深深震撼了潘际银,从那时起,他就产生了要保护家乡野生动物的想法,并主动担负起了保护家乡野生动物的责任。自此,潘际银先后保护和释放了3只白颈长尾雉、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1只省级保护动物麂、60多只野鸭和5只野鸡……他的事迹在央视多次多个频道播出,起到了良好的反响。

但随着大面积天然林得到保护,森林植被得到很好地恢复,给各种珍禽异兽提供了繁殖、生存的优越环境,数量巨增,出现了人入山中,鸟兽不惊,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

伊山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水中资源也颇负盛名,有一种非常美丽的鱼叫石膏鱼,全身黑鳞,身体肥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远近闻名的珍稀水特产。伊河涨水季节这些鱼就会顺水而上,遍布了各大小港溪,繁殖很快,据说这种鱼通过与水蛇交配而产卵,一般春夏之交繁殖,那时的鱼卵不能吃,吃了会中毒,轻者会呕吐、头昏、拉肚子,重者会对生命有危险。早前,人们用传统的手工办法猎取,石膏鱼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伊山人永续利用的一个菜园、饭桌上的一道永久的营养佳肴。遗憾的是缺乏对该资源的保护,毒鱼、电鱼的人太多,对鱼类进行毁灭性的捕捞,现在河里的石膏鱼已经寥寥无几。

深山沟中还有一种叫油鱼的小鱼(比石膏鱼小),无鳞,背上黝黑色,肚乳白色,身上油滑,故称“油鱼”,这种鱼比石膏鱼更好吃,味更美,营养价值更高但为数不多。

山涧中的石鸡,被人们称为鬼的鸡(又叫蛇月或石拐),抓它时有很多的传说,外形象牛蛙,那更是珍稀之物,是餐桌上难吃到的佳品,属野生保护动物;野生的鳖(俗称脚鱼),常藏在河里的石洞里,和水蛇在一起,逮它时须防被咬着,鳖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市面上难买到真正野生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伊山人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自2005年起,开始陆续搬离原居地,到目前为止已达二千余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尤其是天平、竹林、玉溪三个村全部无条件迁出,所作的牺牲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应该永远被铭记。

人文伊山

伊山不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民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动听的山歌小调、纯朴的民俗风情;县志则记载明代以后的伊山名人传记、文人墨客为伊山所作诗文。

关于伊叟,应是最早居住在伊山的人或者说是始祖,其“织履易米,不与世接”的隐逸佳话,寄托着伊山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明代有一个叫潘希慧的伊山人,号静垒,性好学,藏书甚富,著有《稽古录》若干卷,对伊叟甚是心仪仰慕,平生足迹不履县城,筑园伊水上,种竹千竿,为淇园,自号淇园先生,此隐逸佳话流传至今。

而天子屋场和樊哙撬石的传说,则令人扼腕叹息。话说樊哙避难于伊山上樊,担水斫柴、自耕自种、伺奉老母,无一日得闲。有天晚上,樊哙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清晰听到玉帝对他说,一直往东走,见到巨石,必须天亮前就把它撬回来放到伊山口的河中,成就伊山“一百重山,一百道水”的龙脉,助天子屋场出天子。樊哙醒来连夜动身,一路急行近百里,果然在东去路上看到了巨石,自恃力大,就用伞把撬起往回赶,眼看就到伊山口了,见天色尚早,便放下巨石休息一会,谁知劳累过度,一盹醒来天已微亮,樊哙猛地站起来,那知错过时辰再无力气背起巨石,致使功业未成,天子夭折未出,樊哙自感愧对山中父老,离开上樊西行而去。修水樊姓后人众多或为例证,而弃石就在与伊山只有一山之隔的横路泥山村,奇特、高大,后人称为墩石,至今矗立路旁,行人见之无不惊异。

如果民间传说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那么伊山潘姓始祖长寿其人其事则是充满传奇色彩。据潘姓族谱记载:公姓潘,名长寿,字玉轩,号清隐。生于大明洪武乙丑年,殁于明成化己丑年五月,享年84岁,始葬于伊山烟霞塅,后迁于白杨山、高竹山、王埠港、洪坑等处,四肢温之如前,再于明弘治十四年,迁葬于伊山枫树岭凤仪窝,以致流传“长寿公有十子九葬,谁葬就发谁”之说。

长寿公以处士历任千户长、万石长,为人乐善好施,赈灾饥民,医治病人,殡葬死者,可谓是德善其身,才以超人,声名远扬。据传,长寿公曾精心研究过地理,深信阴阳穴位、龙脉风水之说,他周游遍览伊山,感觉此地堪为风水宝地,源深地广,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适合子孙繁衍生息。于是携子七人迁住伊山,首在诗篁安家,人丁繁衍兴旺,后人遍及整个伊山源,或农或商、或仕或隐,代有人出。现今仍保留其命名的自然村有大房、诗篁、三公祠、六公祠、九房等,不能不说民间传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对伊山独特的山水和独具魅力的文化,历代文人是情有独钟,青睐有加,诗文佳作仅县志选登的就有二十余篇,现在不妨来赏析古人的诗作:

“古洞留仙意,四时秋满溪。云蒸龙子梦,雨洗石牛泥。吴楚流相入,林泉影欲低。幻传伊叟事,回首竟茫迷。”(万廷策《伊山》)

“云锁重重古洞幽,洞天深处有龙鳅。何年龙化杳无迹,水源深长自流。倒浸石屏千仞碧,润涵岩窦四时秋。余波欲借天瓢挽,布作甘霖泽九州。”(殷缙《伊洞龙鳅》)

诗意隽永、怀古寄今、寓意深刻,从另一侧面印证,伊叟和伊洞龙鳅的传说自古有之。

伊山的民间创作同样丰富和精彩,尤其锄山鼓和山歌在全县占有一席之地。1986920日,伊山派出了五人代表队参加了武宁县首届打鼓歌表演会,获得了优异成绩。摘录一段地名歌唱词:“伊山有水行不得船,伊山源,香烟渺渺透青天,香炉尖,天子屋场出天子,三角洞里出神仙,樊哙保住伊山源。伊山有个锣鼓洞,伊山岭,有人听见阴锣响,阴锣阴鼓响叮噹……”歌手鄢洪林现已八十多岁,说起山歌如数家珍,他年轻时三天三夜不唱重歌,手抄山歌词四本,有长歌、短歌、散歌近百首。歌手刘会国年近九旬,天天曲不离口,还能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海棠花》《陆英姐》等长歌。

乐居伊山

伊山属于典型的山区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水充沛,舒适宜人。负氧离子含量达10/cm3,年平均气温140C,盛夏室内温度也才260C,晚间还需盖薄被,是一个非常宜居的福地。

伊山虽然是个偏僻山区,盘山道路狭窄难行,但离修河和县城近,在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年代,就成了战乱时期人们逃难躲灾的“乐园”。据传,伊山唐朝时有人口八千,明末清初达万人之众,所以有“挖尽山头”之说,有不少佐证:大坑源张坑自然村,有2个大屋场住着成姓人家。据说有一年屋场发大火,碰巧年青人去上里游玩。待报信人赶去时,他们正好过盘岩。“成家18把白纸扇过盘岩”这句话一直流传至今。从这句话推算,成家至少有七、八十口人之多。而船坑自然村,据周姓家谱记载,清道光年间有男丁上百余人。仅大坑一条源就至少居住着五百以上人口,在伊山像大坑源的地方起码有几十个,三垅四岔,很多砌石坎老屋场,都有数棵合抱老梨树,岭岭败败高坟大墓亦不少见,挖尽山头并非空穴来风。

今天的伊山,依然天蓝、地绿、山幽、水清,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何利用这些优美的自然资源,如何开发空出来的冬暖夏凉的百余栋土巴屋,如何养殖营养丰富的冷水鱼,如何建设世外桃源般的乐居家园和养生山庄等等,都是大文章,值得好好研究。科学保护,适度开发,即在科学保护中适度开发,在适度开发中科学保护。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伊山的明天一定更好!

 

20121113深夜于三竹斋南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贝尔   天子   长寿   山口   石膏   山人   大坑   山歌   巨石   动植物   烟霞   自然村   铜鼓   桃源   环境优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