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儒”、“道”

也说“儒”、“道”
下里巴人
我不得不佩服孔丘和老聃,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贤,在那个文字尚未统一、物质匮乏、心智未开的时代创下了“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可见“儒”、“道”境界之高,生命力之强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疾呼,正是儒家思想的写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唱,正是道家思想的反映。“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儒家的品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道家的胸怀;屈原投江,是儒家的悲壮;陶潜挂印,是道家的潇洒。时至今日,儒、道思想已渗入到了我们的细胞,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形成了中华魂。
现今社会物质丰富,诱惑无处不在,“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面对金钱、美女、名誉、地位等诱惑,我们困惑,我们迷惑。丧失了思想坐标,出现了信仰危机,名利观、生死观出现了错位。我们茫然。其实,这些在“儒”、“道”中均能找到答案。可悲的是,如此经典的哲学思想,我们国人又有几人能懂得其奥义,相反外国好多学术团体正在研究它们,正如我们发明了火药,别人却先我们制造了枪炮。
我本无资格在此鹦鹉学舌,可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还是想说说“儒”、“道”,权当是萤火虫的一点微光吧!
儒家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为我们建立了一整套伦理制度,它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理想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它以“仁”、“恕”为中心,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人有了广阔的胸襟,对事物就有充分的认知,就能胸有成竹,任何事物都不能干扰他、影响他、迷惑他,他就无所畏惧;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谦让,克已待人。儒家讲求“正心”、“修身”。所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无论你是什么人。若非如此,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很明显,儒家认为,社会单元是人,每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和家族就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就太平了(国家和天下是两个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大小国家有两百多个,而只有一个周天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社会。这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内修”是为“独善其身”,“外治”是为“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现今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纲、八目”(“三纲”者: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也;“八目”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儒家用《诗》来通达心志;用《书》来记明事理;用《礼》来规范行为;用《乐》来调和性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阶级之间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使这个社会有序发展。试想我们的祖先由猿进化到人之初,正如我们看到现今的猪狗一般,如没有一整套的伦理制度,社会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啊!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然儒家思想是否令所有人都满足呢?如回答是,那为什么道教、佛教等诸子百家能得以传播呢?儒家学说既满足统治阶级又满足庶民阶层。然而,人既然是由猿进化而来,其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野性,一种浪漫的潜质。有的人既不愿为官又不愿叩头,他们愿意披发跣足游戏人生,于是道家有了肥沃的土壤。它认为世上所有的罪恶,皆由“仁”引发。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就是说,大道废弃后,才有仁义;智巧出现后,才产生伪诈;家庭不睦后,才产生孝慈;国家动乱时,才产生忠臣;庄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说,道丧失后才要求人们有良好的品德,品德丧失后才要求人们仁义,仁义丧失后才用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很简单,猪狗之间需要“仁义”吗?不需要。它们需要什么行为规范吗?不需要。鸿蒙初开之时,人们生活在一起,恬淡寂静。那时,四时运行合于节度,万物不受伤害,人们有智却不使巧,按照本性生活,不受任何外来干扰。他们彼此不伤害,却不认为是义;彼此相爱,却不认为是仁;相待以诚,却不认为是忠;互相帮助,却不认为是賜予。后来,道德渐衰,等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时,只能做到顺应人们的心意,却不能与万物混合为一;道德更衰了,等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顺从天下人的心意;等到尧、舜君临天下时,只能治理天下,教化万民,大行奖赏和刑罚,百姓不但不向善,反而愈来愈丧失本性,使淳厚的民风趋于淡薄,朴实的本性日渐衰退,人们离开道去求善,离开德去行事,道德就愈加衰微了。人心彼此窥探,使得巧诈丛生,于是再用礼义来约束,但是礼义掩盖了实质,人们堕落到人性迷失昏乱的境地,那种祥和、安宁、恬淡的人心世界再也无法返回。庄子曾讲这样一个例子,说宋国有一个人死了双亲,由于哀伤过度而形销骨立,宋国君主为表彰他的孝行,封他做官。当地人见此,凡逢死了亲人,就拚命地伤害自己的形体,因此死了很多人。本来子女尽孝是人的天性,无需表彰,因为人们图表彰而残害自己的身体乃至送命,是不是有违天性?因此道家崇尚自然,尊重人性,主张率性而为。它认为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即是顺乎自然,人道即是诚实守信。它认为知识的无用,因此鼓吹“无知”(并不是不知),认为努力的徒劳,因此鼓吹“无为”(并不是不为)。它认为君子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谓“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即不与任何人相争,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即凡事不争先,善处其下。道理很简单,枣因可口而被吃,树因可用而被伐;西施不是因为美丽,不会遭沉湖之灾。不露锋芒,为处世最佳利器;“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最能表达“道”的特性,它柔弱无力,你把它放在圆型的器皿中它就是圆的,你把它放在方型的器皿中它就是方的,可它又无坚不摧。其力量没有什么可比拟。
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是极难实现的,因为它约束了人的个性。它要求为人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小心翼翼,可见“和谐”的前题是制约,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形。道家也追求和谐,它尊重人性,所谓“乘物以游心”达到生命遵循自然的最佳状态,让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而达到真正的和谐。儒家的姿态是烈士,道家的姿态是高士。儒家讲建立,道家讲顺应。它们的共同点是让生命获得更高的价值,但人生价值判断各有不同,有的人看重青史留名,有的人看重建功立业,也有的人更多地看重自己内心的完善、安顿和坦然。如把儒家比作一方坚实的大地,那么道家就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地无所不载,天无所不覆”,我们要追求幸福的人生,儒、道会给你很多精彩。
要想说清“儒”、“道”,以鄙人浅薄的知识当然难以说得通透,“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最后我讲一个寓言故事,让各位自行体会吧。同为昆仑山的花冈岩,一块被雕成佛像整天受人膜拜,一块被雕成石阶整天被人践踏。石阶实在受不了了,就对佛像说:我们出身一样,品质一样,为什么你整天受人膜拜,而我整天被人践踏呢?佛像说:我受了千刀万剐才有今日之成就,而你只受了四刀之灾啊!对这个寓言,儒家说:任何成就来自于刻苦努力。道家说:受人膜拜又如何?被人践踏又如何?



二00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儒家   道家   天下   正心   国家   仁义   家庭   品德   家族   思想   万物   佛像   昏乱   人性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