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学雷锋”这事

Q新题,还是关于“学雷锋”,如果这次当真是Q主本人出的,那么我老人家至少能瞧到两件事,第一,人大和北大的差距;第二,前线这地儿的某此地方原来民风就不怎么淳厚——当然,这也许是偏见,毕竟旁证不多。

 

我老人家这年纪,是没办法不把事情还原到原来的历史环境里去考虑的,这也是思维定势。但我老人家知道Q主也是这年纪,呵呵。

 

先说说小时候的事阿,尽管在我老人家刚会啃饼干——我老人家辅食吃得早,因为老娘急着“干革命”,要带学生去外地实习,所以很早就靠半“人工”的东西“谋生”——的时候,雷锋就因异外事件而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当然那个时候Q主还在孕育之中。

 

也尽管自打上世纪五八年之后,我们的民风就不再淳厚,但还不至于到眼屎大的事件都要扯谎的地步,而对获得帮助的感激之情,至少仍然在这个社会的文化中以惯性的方式存在,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也有送点小礼物的,也有到人家单位去表扬的。

 

主要看那种表达方式合适于表达这种感情。我老人家现在住的地方对面就是兵营,我的第一感觉是现在的兵不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但那个时候的兵是人人必唱的,说这个是让你明白,如果在当时你想向一个兵,表达你的感激,其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他的驻地。因为他不能要你的任何东西,甚或不愿意喝你的水,不是怕你下药,而那是他们入伍之时就灌入的那个习惯。

 

所以我老人家并不怀疑事件本身的东西,因为我老人家知道能够帮助别人,也是一种自我能力的肯定。那种感激,那怕是眼神中的真诚,都足以让这种善意传播出去。

 

但是事件的原本不足以到风生水起的地步,都是平凡而细小,朴素的情感是润物无声的。那么你只要还记得起那段时间这个国家发生过什么事情,你就能瞧得出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道德“偶像”。

 

记得我老人家前几天有说过,我们的历史于世界文明而言一直是“光荣的孤独”,从上古到而今,这个文化不是没有变化,但却从未全然崩溃过,那怕是面对外族的入侵。

 

而史诗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英雄崇拜。所以我老人家才说人大不如北大,呵呵。孔大侠至少应该是能够理解历史文化,而又能看到时代需要,呵呵。

 

我们当时面对的情况正是决策的失误,一九五八年的那场无视科学规律的激情——这就是我老人家一看到某种激情中,竟然无视科技工作者应有的品质时所做出的本能反应,我老人家是在实验室呆过的人,无论级别多低,但是实验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还是知道的——重创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基础。

 

接下去就是三年“自然灾害”,如果你看到过龙岩曾经能藏龙卧虎的茂密丛林,后来的惨状,知道那是为什么,你就能知道那场“激情”给这个国家所造成的伤害。那里本是华南虎的家园。

 

仓廪实而知礼节哪,而我们的激情,竟然烧毁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而熟读子史经集的人,当然知道教化的重要。就和某些人不惮自己学之不精,而惮于力量不足一样。这个时候——一九六三年——我们的经济刚开始复苏,正需要重振道德高地,所以雷锋才得以从凡人走向“神坛”。

 

这种精神在后来,只不过是一种道德或品质的象征。由于文化的惯性,就和我们仍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指引去思考一样,把某种凡人的品质精神化,也比较利于“思齐”,因为那本就是民间的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本来就没有消失过,但是在那艰难的三年里被“生存的欲望”消磨了很多很多。不知道你那地儿怎样,我知道“饥饿”在那三年里,是大多数人的记忆——我老人家自己虽未与其会,因为到我想获得食物时,已有饼干可吃了——但我常听到大人们辛酸的“笑话”:说某教授边走边啃胡萝卜,被更饥饿的路人抢走的事情。这在《美食家》那电影里也有出现过,马季演的那角儿,眼巴巴地瞧着孩子碗里的南瓜。即便是最注重形象的文化人,在“饥饿”这一生存最根本的需要面前,都无法再去顾及形式的东西。

 

你们那地儿大约是把人家舟山渔场的黄鱼用棒子敲绝种的也不一定,我老人家知道的是浙江一直骂了好几十年。当然这肯定与你家无关,因为你爷爷他老人家高瞻远瞩,早把你家的渔船买了,而投身“革命”,我相信他老人家的真诚。那已不是用“贫穷”可以解释的东西,所以我老人家不能断定,你那地儿是不是由此就再也没有体会到这种情感,但我在你们的那个村子里的感觉并非如此,我觉得在那个无鱼的龙年,那里的人民依然善良。

 

至于照片的事情,肯定有沈阳军区宣传部那班家伙的杰作,也许本来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宣传资料而已,至少我老人家小时候瞧见的都不是现场的东西,而是事后的东西。那些宣传干事不就是整天挂着相机四处转悠么?

 

这事上报到军委,当时可能只不过是为了伤亡情况的申报,当然后来恰逢某种需要而演变成了其他的东西。如果你的质疑是事实本身,那么就只能说你从来就没有回头审视历史数据的习惯。你当然也就瞧不见文化这玩意,我老人家不知道,一个不学数学的专业,是不是也不学历史地理?你年轻的时候可是有过大量阅读的——那个时候当真说不过你,呵呵——难道除了背《红楼梦》,就只读翻译的经典?

 

我老人家这会子才明白,为什么十数年前就有洋人的媒体说,你那学校是我们这地儿上专门生产官僚的学校,呵呵。

 

我老人家依然认为公民社会不需要偶像,也不需要英雄,只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凡人。但是由于文化的连续性,它的惯性,习惯于把精神的东西附着于某些肉体上。尽管这是我老人家最不喜欢的方式,但在我老人家无力改变这种思维习惯的时候,我当然希望如孔大侠这样的人,能看见其中的时代精神。

 

我老人家希望有一天我们的道德或公民的品质,能够润物无声。其实这一年有很多事情我老人家本不想再说,很多时候我们还处在入伙要交“人头帖”的状态——你要表明立场,就看你是不是无条件地拥护什么,并且是不是“舍得”栽害“圈子”或“组织”之外的任何人,这完全有悖于公民社会的准则哪。

 

如果“距离”能够避免伤害,对于一个能够承担自己,且选择自己承担自己的人,需要用对别人的伤害来塑造自己的“成功”么?尽管我老人家现在仍然愿意相信,你的智慧断不能如此。但仍然恐惧这样的分析问题的方式会不会成为那此阅历更浅者的共识,因为对我们的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伤害将无法估量。

 

偶像的黄昏,只能有待于公民意识的觉醒,独立思考成为主流意识。不然,只能是新的偶像替代旧的偶像,如此循环而已。如果不能搜本求源,某些貌似前卫的思想,其实传播的是更其有害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根本无助于厘清事实本身,遑论文化进步。

 

当然,咱还是得谦虚一下,猫眼看世界,是没文化人瞧文化,能不能触发文化人的思考,非猫可以臆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东西   老人家   文化   偶像   品质   文化人   公民   惯性   道德   事情   激情   饥饿   凡人   淳厚   沈阳军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