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是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学佛者,时刻记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第一、为人类尽一份心,为世界尽一己之力的「布施」。
第二、    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
第三、    在世事无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
第四、    全心全力劳动的「精进」。
除了时刻「布施」、「持戒」、「忍辱」及「精进」,有时不妨透过坐禅稳定自己的心神,这就是第五个项目「禅定」;
时时禅定,就会达到最后的「般若」(智慧),也就了悟宇宙的真理,达到开悟的境界。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六波罗密」。(波罗密是印度语,意为「渡到彼岸、事做好了」。)能做到这样就称为走菩萨道。念佛就是要有善心,有爱心。什么是爱?
爱有两种,一种是包含万有的「大爱」(普遍的爱);一是只对自己的「小爱」(自私的爱)。原始时代人类能够基于大爱,产生共生意识和思想,主要也是受教于自然界;自然界教给人的讯息是,如果过度扩大只重视自己的「自私的爱」,就会危害他人,自己也可能因而走向灭亡。存在小爱是理所当然,因为如果不能爱自己,就无法维持生命。为了生存下去,当然一定要保有小爱,重点是,小爱绝不应该脱离共生的前提。自然界充满及于众生的大爱,整体而言过着共生的生活,因为所有的生命都了解,只求一己的繁盛必定导致对手的灭亡,未来自己也会走向疲惫衰竭之途。因此,佛教提出「知足」的理念,「知足」两字同时也成为实践共生生活的关键词。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 昧无知(无明)。(任杰)
编辑本段佛家的六度
  佛家的六度是: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智慧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禅定到彼岸。
  六度——六种人生修行的方法。
  彼岸——清净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心理平衡的境界。
  布施到彼岸——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
  持戒到彼岸——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想;不说谎。
  智慧到彼岸——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忍辱到彼岸——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
  精进到彼岸——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禅定到彼岸——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彼岸   波罗蜜   心理   无畏   菩萨   佛家   波罗   自然界   事物   智慧   自私   境界   烦恼   和善   无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