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传统文化有信心

有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讲坛》,钱文忠先生在讲《弟子规》。那么这个时候底下就有人提问,他说我们觉得这个弟子规太磕太死板,一点都没有浪漫,现在就禁锢孩子的思想,使孩子一个个像老学究似的,像迂腐的儒生一样,这样会不会限制孩子的想象,会不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学得一个个像木头疙瘩一样。这位钱先生反问问得很好,他说你觉得李白很木吗?你觉得李白没有想象力吗?你觉得苏东坡不浪漫吗?你觉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诗情画意吗?你们现代人写得出来这些东西吗?那些人都是学《弟子规》出来的,他这句话太有力量了。五千年中国灿烂的文化,这么多文人义士祖师大德都是学《弟子规》学出来的,都是做《弟子规》做出来的。我们老说我们灿烂的五千文化,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来的?都是你们所谓的这些学《弟子规》的迂木疙瘩发展出来的。你们今天不学弟子规了,你们今天要创新,有想象力,那是妄想,那是在贪(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愚昧无知)的驱动下的妄想。我们说叫结业,结就是迷惑,惑就是贪嗔痴,业就是因为贪嗔痴,你造杀盗淫的业。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世界不就这样吗?结业使然,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就这个道理。

很多人跟我聊天,经常我有些朋友也是领导,有些人都是挺大的朋友挺大的领导,他们在很重要的岗位上,就跟我说,小林啊,中国传统文化过时了,现代是什么社会了。因为我这些老领导都是大学毕业、出国留学、研究生博士,都是很成功的在学业上,现在在很重要的岗位上。他说现在这社会变了,信息社会了,地球都变成村了,无论从交通、电子、通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学那些老东西,不能说没有,过去有用,现在没用。我就问我这些朋友,诸位领导、诸位大哥,比我岁数大,我说您能给我举出一个现在世界上的麻烦,哪怕一个,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大到世界,有一个麻烦,就是你们在工作当中难以克服的这些头疼的事,有一个麻烦不是因为自私造成的,我说圣贤人就骗人。有一个,您能举出一件你们在工作当中,国际国内家庭学校社会,有一件事不是自私造成的麻烦,你能举出一件,我说,三千年前这些圣贤人全是骗人的。你举吧,你说哪一件事不是自私造成的。瘦肉精、三氯氰胺奶粉、仙台地震核电站、美国打伊拉克,哪件事不是因为自私造成的?没那么复杂,没那么麻烦。

我们现在这叫一种不负责任的一种自我失败认定,这在心理学上讲。“国际惯例,中国国情”,就这八个字把这些事全抹掉了。什么叫国际惯例啊?什么叫中国国情啊?那就是我没办法,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时代变了,我们叫与时俱进,我们不能不跟着时代走,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放弃,不自强。 《弟子规》上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易经》上说“君子当自强不息”,你看没有强调世界的,没有强调自己以外的,说的都是自己的事。这个说起来好像是一件事,自强不息,勿自暴,勿自弃,只要自己不失败,自己不放弃,自己不胡来,这世界没有麻烦。

您这么说,我们也就这么听听而已吧,其实这背后有很深的道理。除了自己没有别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是自己的,所以“现”“变”都是自作自受,这个心是因,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境是果,这是我们因果规律最究竟最根本的说法。因果怎么来的?因果真的没有吗?不会没有。因为只要有心就会有境,心是因,境是果,这个你逃不掉的。正是因为有电,才会有电器的作用,正是因为有金子,才会有金器的产生,这个东西有多难理解呢?没有那么难理解。我们只要深入经,不需要时间长,你看《了凡四训》(明代的袁了凡先生对后代的家训)三个月你就全明白了,就这么简单,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不会怨天尤人。

我们为什么对传统文化要仰信呢?仰就是尊重,仰信言,仰信祖师大德,为什么啊?他们说的是真的,它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听骗不听劝,劝你听不进去,说我们心只要过来了,灾难就没有了,这劝你,你听不进去。骗你行,欲望是世界前进的动力,这他能听进去。没有欲望,世界就没法进步,这他能听进去。所以我们反过头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其目的不是风花雪月,不是锦上添花,其目的真的要从我做起,以致于改变我的家庭、改变我的公司、改变我的单位、最后改变我的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当中外边身外这四堂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基础,而这当中基础的基础,印光大师说,在于格物,格物就是对治习气。什么是物?非理的情想,违理的情想,违理的物欲,这就是我们说的习气。所以我们如何对治习气是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件事的基础的基础,如万丈高楼,无基不成。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成不了。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第一件事,就紧紧抓住对治习气,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为。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就是心理行为不当,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的语言不如法不合理,也是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的身体造作不合法度,也要把它修正过来)。传统文化就是改过,改过才算学传统文化

 

有个故事,陶行知是个大教育家——陶校长。解放前,1949年以前,他是北京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次他在学校校园里巡视校园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个男同学拿一块砖头去打另外一个男同学,这个时候陶校长就看到了这个现象,他就制止了这个男孩儿,他说,“你呀,到我的办公室等我”,就是打人这个男孩,拿砖头打同学的这个男孩,你到办公室等我。等着陶校长转了一圈,在学校办完他的事情回到他的校长办公室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在他的办公室等他老人家了。那么陶校长见到这个孩子,他老人家是怎么做的呢?

他从兜里掏出一块糖,他说“我得奖励你一块糖”。

这孩子吓一跳,我在操场上拿砖头打同学,我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见了面第一件事先掏出一块糖来奖励我?这是不是在取笑我啊,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这小孩就想,这小孩特别不解。

陶校长就说“这块糖奖励你,是因为你遵守时间,你这孩子守时,我让你来,你就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

这孩子一看,这倒是,我准时来了,这时候说着,陶校长掏出第二块糖,说“我得奖励你第二块糖。”

这个孩子吓一跳,还没有批评吗?又奖励我第二块糖,您这第二块糖是为什么啊?这孩子心里想,他说“这第二块糖我得奖励你,你这孩子听话,你尊重我,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你没有再坚持打下去,说明你知道尊重校长,这第二块糖奖励你尊重校长。”

说着陶校长从兜里掏出第三块糖,他说“我得奖励你第三块糖”,这个孩子当时特别紧张,到目前为止一句批评也没有。

他说“这第三块糖为什么奖励你呢,因为你走了以后,我了解了一下情况,你为什么打这个小男孩呢,是因为这个小男孩欺负一个女同学,你看不顺眼,你看不过去,说明你这孩子有正义感,你知道欺负女同学不对,你要管他,你见义勇为,这块糖是奖励你这个,你有正义感。”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哭了,这个同学就哭了,哭了以后,他说“校长,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拿砖头打同学。”

这个时候陶校长从兜里掏出第四块糖,说“这是奖励你的第四块糖,因为你知道错了。”

这个时候同学问,“那下边呢,校长?您得给我什么处罚?”

下边陶校长说,“结束了,回去吧”。

我们看陶校长处理这件事情,这位同学拿砖头砸另外一个同学,有没有过错?有。肯定是过错啊,要不然陶校长不会制止他,但是这个过错在陶校长心里头引起对立了吗?没有。陶校长有讨厌这个孩子吗?没有。有不高兴吗?没有。

那反过头来我们看陶校长奖励他这四块糖,我们看陶校长面对这么样一个孩子,他们俩的关系,放到我们今天来讲,是非常对立的。一个是执法者,是校长,一个是学生,犯了错误的人,拿砖头砸的人,那陶校长有一千条理由可以批评他,陶校长有一千条理由可以处罚他,甚至开除他,记过、通报、点名、口头,这种处罚方式陶校长用哪个都不为过,他是管理者。但是陶校长用这种方法了吗?没有。陶校长在这几分钟处理这个孩子打人这个问题当中,这个事情当中,没有一句批评,而这个孩子是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在学校拿砖头砸同学,这是拿凶器,这还不是赤手打,这还不是拿拳头打,这是拿砖头打,一句批评都没有。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陶校长奖励这四块糖有没有抹稀泥的地方呢?你明明做得不对,我也说行行行,挺好的,都是我的问题,他有这样说吗?没有。他奖励这四块糖给这同学,哪一块糖都是真真实实的。第一,你守时;第二,你尊重校长;第三,你有正义感;第四,你承认错误。他没忽悠这个学生,说我学了传统文化了不能跟这个孩子搞对立,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明这孩子错了,我也说你真好啊,你没事啊,下次别这样了是吧,我要与人为善,陶校长没有。陶校长这四块糖每一块都是应该奖励的。

这么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我们今天来讲,那是个坏孩子,为什么陶校长就能发现这个所谓的坏孩子身上这些像金子一样的闪光的地方?因为陶校长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看的同学都看成是金子。因为陶校长有一颗清净的心、平等的心、正觉的心、慈悲的心,所以他看到孩子身上,他像吸铁石一样,把这些东西都吸出来了。那么我们设想,如果陶校长生气,他能看到孩子这三条优点吗?守时、尊重校长、有正义感。如果陶校长不奖励这三块糖,会有第四块糖他承认错误吗?当然也不会。所以从陶校长这一边来讲,确确实实是放下了对立、放下了贪、放下了嗔、放下了痴。贪什么?贪学校没人打驾,贪我管的学校要秩序井然,个个都是好同学,特别听话,一点问题没有。我们现在家长跟孩子在一起的关系不就这样吗?家长贪啊,贪孩子像我一样学《弟子规》,贪孩子像我一样早睡早起,贪孩子像我一样来到社会做义工,贪孩子像我一样守规矩,这就是贪。当这种贪达不到的时候,当这个孩子不能满足家长这个贪欲的时候,家长就嗔,指责、批评。今天婷燕说她那时候骂孩子一骂骂一个多钟头,指责。我也是这样,训斥,在家里训斥孩子、在公司训斥员工、回家训斥爸爸妈妈,满眼都是看不惯,到哪都觉得是问题。那陶校长呢?他面对这么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犯了这么大错误的学生,人家是怎么处理的?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你越没有对立,你越清净,你越慈悲,你越平等,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就是陶校长完全落实了《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陶校长这个势是校长,一校之长,他要管这个学生,那还有什么说的。“势服人,心不然”。你别看他是个孩子,他不会佩服你,你不就会说我吗?理服人,方无言。陶校长讲的是一个理,什么理?推己及人,恕。陶校长做到了。“事事常存忠恕,这孩子犯错误是一件事,忠,尽心为人,我就是慈悲,我就是平等,我就是为了你好。恕呢,推己及人,如果我犯了这个错误,如果我处在这个孩子的地位上,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很紧张,我很惊恐,我生怕我受到处罚,这个时候你真处罚我,你真指责我,我是一种什么心情?我这个时候希望你能原谅我,我希望你能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我希望我这个错误没有犯,我现在很后悔,推己及人,陶校长做到了。前前后后,这个故事上说,陶校长处理这个孩子的事情不到四分钟,孩子就走了。后来这个孩子什么故事,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觉得这孩子,我们能够想象到,肯定是非常愉快、非常温暖、非常感动,他以后还会打同学吗?我们不能说他不会,但是他会受到这一次教化的感化,他会感动的,他的知耻心、感恩心会升起来,换句话说,他的爱心会升起来。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的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我们是靠感化,我们是靠爱,来把他变成一个好人。而西方现在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的管理制度,全是靠处罚、惩罚、审判、判决,把你放在对立面上,我来惩罚你,你要为你的错误付出你应该付出的代价,我们觉得好像这是天经地义,可以这么做,你也可以这么说,因为现在的制度,就是这个法律制度,好像在这个制度下,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用这种态度来处理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乃至公司、学校矛盾,会越处理越麻烦。还是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化解冲突、化解对立、化解矛盾,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方法。我们看陶行知校长这一种处理方法,这就是感化。

我们读了凡的时候,知道舜帝去钓鱼,老弱都急流浅滩钓鱼,年轻力壮的都找深潭厚泽,舜帝到那去一句批评都没有,这四千年前我们的先王、圣人,看他们怎么做的。再看四千年以后陶校长怎么做的,一脉相承。中国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精髓,这种处人待事接物的方法才保住我们中国五千年经久不衰,中国不分裂,中国没有大灾大难,没有像欧洲一样分裂成那么多小民族。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就是因为这个文化。舜帝在那钓鱼,他一句批评也没有,他自己在那钓鱼,他找到深潭厚泽了,他就让给老年人,让给那小孩。发现在钓鱼过程当中有那种将深潭厚泽让给老年人小孩儿的,他就揄扬而褒奖之,他就宣传,谁谁谁把深潭厚泽让给老年人了。不过一年,期年,就是一年以后,皆以深潭厚泽相让,大家都把深潭厚泽让给那些老年人和小孩,自己壮年这些人到急流浅滩去钓鱼。那么我们四千年后的陶校长,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做的。这是偶然的吗?不是的。为什么四年千前的舜王跟我们四千年以后的陶行知校长好像做的是如出一辙呢?因为是教育。他们共同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的教育,仁者无敌的教育,不与人对立的教育,化解冲突的教育,“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的教育。所以对我们很有启发。

你说四千年前舜王这种教育过时了,那是老的教育,现在是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科技化社会,那四千年以后的陶校长跟舜帝差多少代啊,他怎么也用这个方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这么圆满呢?所以方法没有错。我们现在不信古人了,我们不信经典了,我们没有自信了,我们不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解决问题,我们不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称性的,我们不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今天的问题出在这,而不是出在传统文化这一边。说传统文化有问题,没问题,问题在哪里,今天我们的心态对待它没有诚敬心,没有诚敬心表现在哪里?不相信,学了不做,按照自己的习气行事,按照西方那种竞争自私的习气行事。所以社会才会越变化越麻烦,家庭才会越变化越麻烦,学校才会越变化越麻烦。所以四千年前的舜王和四千年后的陶行知校长,他们秉承了一个教育、一个精神、一个真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个性,他们的做法是称性的。四千年前是称性的,四千看后是称性的,只要说性它就不变,四万年以后它也不变,这个地球上不变,其它星球上也不变,尽虚空遍法界都不变。你抓住这个性,抓住这个体,无往而不利。你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信心的来源。

我们为什么学了传统文化有信心呢?我们面对社会问题、世界问题、灾难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等等等出现的这些诸多不顺人心、违理的,违背道理的这些五浊恶世的这些浊恶的现象,我们为什么能有信心,因为我们知道它能解决,因为我们中国有这种经验,四千年前的舜王跟四千年后的陶行知校长,他们秉承了这样一种教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我们有这种经验,我们曾经治好过这些病,我们曾经取得过圆满的结果。你说一个新的理论出现,必须得经过实践才能相信,这个有情可原,是对的。而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应该相信?因为已经几亿人在几千年当中前赴后继在实践着它,而且在这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传统文化的利益,我们享受它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传统文化的原因,不是盲目,不是说祖师大德让我们学传统文化我们就学,不是说现在我们老吃广东菜吃腻了,我们现在改成四川菜,换换口味,不是的。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当中,我们有古人的借鉴,我们有古人成功的例子,我们有现代人按照传统文化来行事所取得的圆满结果,这是我们的信心来源。他们给我们演出来了,他们做到了。我们今天不看他们的书,我们不听他们的故事,我们坐不下来跟圣贤人在一起,我们心浮气躁,我们学在一边,做在一边,所以我们不得受用。我们对传统文化那种景仰和那种信服,和愿意实践它的来源在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几代、几十代人、几百代人在力行着这个文化,在践行着这个文化,而且都取得了成功,这是我们信心的来源。他们做到了,他们取得了圆满。

来自胡小林老师讲座,更多请查看:胡小林,人生幸福规矩始——弟子规 明理悟道践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校长   孩子   传统文化   同学   砖头   对立   麻烦   习气   错误   社会   批评   学校   圆满   中国   正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