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生命

发表在1968年7月31日的某红卫兵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自杀后边——》,原文如下:
  “当前,一小撮阶级敌人他们为了顽抗到底,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绝望的挣扎。自杀也是他们的手段之一。最近郑州市就有这么一股自杀风——”
  蝼蚁尚且贪生、好死不如恶活。这些民谚说明生命的宝贵和尊严。自杀,这种轻生之举竟能风行,可见当时人们已是尝到生不如死的味道,才纷纷选择自杀这一条道。而且一定是有一种比死更可怕更使人难以忍受的压力——肉体、精神上的致命折磨。
  象张志新被割断喉管、李九莲的腭、舌被缝那样的肉体+精神的折磨,死当然就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老舍投身太平湖时,有没有在叨念着他笔下常四爷的那句名句:“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在那个践踏生命的年代,死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宁。文章继续写道:
  “自杀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自杀是向我们无产阶级专政抗议,向文化大革命抗议。自杀可以逃避广大革命群众对他的批判斗争,破坏清理阶级队伍的正常开展,破坏社会秩序——”
  呵!这是所向披靡的革命宣言,是讨伐阶级敌人的檄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杀气,明目张胆的对生命的漠视!文章最后写道:
  “我们严重警告一小撮阶级敌人,彻底交待,老老实实向人民低头认罪,才有出路,否则在广大革命群众和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面前,不管你玩弄什么诡计花招,破坏也好,造谣也好,自杀也好,都必将自食其果,自取灭亡。自杀而死,比鸿毛都轻,比狗屎都臭,死有余辜。”
  好个“死有余辜”!这是强者给弱者下的定语。弱者在强者面前永远是有罪的。
  中国有过太多的革命,每一场革命都是弱者首先闹起来的,但革命过后社会依然如故,弱者仍然是弱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来就漠视弱者的生存权、话语权,直至生命。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如何对待弱者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
  共产党人便理直气壮地起来说:“我们就是工农的队伍,为穷人打天下。”
  我理解雨果说的所谓弱者,不是单纯的经济上的弱者——穷人;而是包括精神上思想上的弱者。老舍是穷人么?“彭水诗案”中的秦中飞是穷人么?他们都是弱者。
  就是经济上的弱者——穷人,现代人也依然漠视。早两年轰动一时的农民英雄金有树挽救了19条生命,自己得了重病却无钱医治,给当地领导写求助信,求领导救他一命。望眼欲穿,如石沉大海,始终没有回音。英雄只得离开医院回家等死。
  红卫兵明目张胆的践踏生命、漠视生命,只不过是国人向来对生命缺乏敬畏感的反射。
  历史再次把如何对待弱者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摆在国人的面前。
  小康社会的目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吗?是否还应该伴有比物质更重要的理想、情操、精神境界方面的形而上呢?
  2007·7·2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弱者   生命   穷人   红卫兵   雨果   老舍   阶级   死有余辜   明目张胆   敌人   面前   社会   强者   文化大革命   抗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