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大学精神

让我们把手放在胸口,扪心自问,我们在大学的生活,真的贯穿着这个时代的大学精神吗?
    大学精神的精髓正在逐渐地被糟粕所替代,大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
    1993年,北京大学决定推倒了高校象牙塔的南墙。作为中国大学的旗舰,北大南墙的拆建,暗示着大学精神的走向,反映大学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找寻与迷茫。商业文明正在猛烈的冲击高校的校园,在一场经济利益与学术精神的角逐中,象征着大学精神的主体的学术精神,黯然出局,大学再非纯净的学术天堂。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纪录了失去大学精神后,高校校园的画面:“在北大与清华共同构成的大学区中充斥着肮脏、喧闹、市侩。在这里行走的青年大学生被平庸所包围着,伪艺术家们在这里鱼龙混杂,商业气息早已冲淡了大学应有的书卷气,那些街道除了尘土飞扬与盗版光碟云集似乎别无出色之处。”这就是当时就读于北大计算机系,日后成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许知远先生所写。
    正如许先生所记录的那样,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已经如此之遭,更何况其他校园。在大学校园里经商的学生比比皆是,什么炒股、买基金等各种金融活动中有不少大学生的身影。近来一个新名词出现在校园—校园代理,也就是商家在大学里找到一个代理人,为其推销商品,一时间各大商家争相竟聘代理,这情形让我想到了清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样子。
    大学精神失去了指引作用,造成了大学生信仰真空,一切都变的功利化了。在他们眼中,大学是就业的敲门砖,是为以后挣钱铺平道路。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变了质,正如某报所刊登的一段大学生的话“现在谁还相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骗小孩子的。“好的成绩只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这也就解答了目前考证热的现象,学生们认为各种资格证书是通往就业之路的通行证,是竞争中的砝码,有了它们,就可以使自己就业更加容易。就业成了大学的全部,这也就解释了近些年报考时所出现的冷门、热门的问题。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人们争相填报,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这方面人才,有好的就业前景。再者,此类工作的薪水颇高,令人向往。而一些纯粹的社会学科则无人问津。
    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能有几个敢说,我具备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拿我们学中文的学生来说,有几个人敢保证读完所有应读的作品。大学里学术性的东西在流失,我们的心态功利化了,世俗化了。
    理想过于流俗,心灵环境的空虚,可能没有一个时代可以和我们这个时代等同。
    不过,反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话说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个愚昧的年头,但也是智慧的年头;这是个怀疑以至虚无的时期,也是信仰的时期;这是黑暗的季节,也是光明初露的季节。
    中央电视台正在向大众宣传国学,提起国学就不能不提及《大学》。
    《大学》这部书为大学精神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与智慧的源泉。《大学》精神刚好可以溶入现代大学精神,成为其主体,重新为精神迷失的大学生指引方向,净化其心灵,填补大学生信仰的空缺。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而这八个条目也正为现代大学生提供前进方向。
    《大学》的特点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具体细化的内容。纲举而目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规模是个大间架,好像一座大房子,节次就像里面的许多大房间。进入房子必须有门,依次进入,不能超越。大的方向是焕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们弃恶从善,人人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就象是一本精神重建的教材,给大学的精神重建指明方向。使大学生真正的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大学》精神,赋予现代大学生一种责任,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也予以我们以信仰,一种齐家报国的信仰。
    重拾国学经典,我们找到了重构大学精神之路。也就是说,在我们民族文化中有无数的财富在等待我们去挖掘。
    从《大学》精神到大学精神,是一条弘扬民族文化之路,民族文化的弘扬必将使我们走上和谐富强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大学   精神   大学生   条目   校园   民族文化   国学   北大   正心   纲领   方向   学术   高校   时代   功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