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元宵两相知

大凡过年,元宵节算是过年的最后一个重头戏。过了元宵节,差不多就开始劳作了。<?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作为正式节名,大约也出现在唐朝。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玉山樵人元夜即席诗》)

元宵节自古就受到重视,汉代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因为春节是喜庆的,人们对元宵的月亮也寄以圆满的情思。人们吃元宵,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灯会在古时候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难得机会。人们月下赏花灯,寻找自己的有情人。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身在闺房,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诞生在元宵佳节的奇缘总是很多。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音‘王’,闽南语/台语,丈夫的意思)”、“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最近在电视上看了于丹介绍唐诗宋词中的明月节目,于丹说明月本无情,人们把情思托付给明月,明月也就承载着人们的情思;遗憾的是如今很多人已经远离了月亮,所以人们也就无法拥有那样浪漫的情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上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元宵与明月都是圆满的象征,又因为与春节相伴,喜庆而圆满。情思托明月与元宵,元宵明月两相知,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元宵节   元夜   明月   情思   去年   宵夜   正月   圆满   月亮   春节   祭祀   唐代   乐昌   唐朝   喜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