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真的如隔山么?


     今天中午我约了去年博士英语课上的一位同学一起聊天。他是公管学院的博士生,主攻方向是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有体的资源。我博士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研究对象是无体资源。知识产权的研究中有很多地方都要借鉴有体物制度研究的理论。因此,我也想听听他做的研究,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先谈他的研究兴趣,然后再说我的。他研究的是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经济学的模型来解释城市间的互动以及城市内部的结构。而我则关注版权制度,希望通过分析印刷机尚未出现的时代人类创作、传播与使用作品时的制度安排来反思版权制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尽管我们的研究旨趣迥异,但是在讨论中都会涉及到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念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也算是交谈中的一个亮点。不过,聊到后来他还是感叹了一句“隔行如隔山”,似乎想表达对我研究的版权问题的某种陌生感。  
     我没有和他争辩“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却想起了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个关于读博的模型。据说是美国一位教授所做的演示。
“假设人类所有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的内部代表已知,圆的外部代表未知。读完小学,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读完本科,你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有了一个专业方向。读完硕士,你在专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进入博士生阶段,你大量阅读文献,接触到本专业的最前沿。你选择边界上的一个点,也就是一个非常专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你在这个点上苦苦思索,也许需要好几年。终于有一天,你突破了这个点。你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你就成为博士了。现在你就是最前沿,其他人都在你身后。但是,不要陶醉在这个点上,不要把整张图的样子忘了。(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0/08/illustrated_guide_to_a_phd.html )”
     显然这个模型有它的合理性,同时也暗合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不过,我觉得对于做研究读博士还可以用另一个模型来理解。如果将读书和研究比作爬一座很高的山,那么小学、中学就是在山脚下做一些基本的登山技能和体能的训练。然后通过一些考核,一些比较适合登山的小朋友被选入大学开始正式登山。但由于个人兴趣和机缘的不同,大家选择了不同的地点上山,爬山的路径和看到的风景也各不相同。这里的登山地点就是指的专业方向,沿途的风景就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本科毕业时,大家都爬到了某个高度,并在山的不同位置仰视着山顶,可望而不可及。由于大家的经历与位置不同,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其学科训练的影响。少数人在本科时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天分和兴趣,决定继续攀爬,于是就有了研究生。至于博士,则是向山顶最高峰的尝试与挑战。这个时候各个学科尽管起点不同,但其实攀登的都是同一座高峰。在我的这个模型中,或许也有隔行如隔山的问题,不过那只是因为大家还在比较低的位置攀登,于是互相看来都还离得很远,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其实即便真的隔行如隔山,隔着的也只是同一座山,而不是每一个学科自立山头的很多座山。而真正学问做到顶处时,应该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境地。也正是如此,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博士学位,都称为Doctor of Philosophy,其含义就在于所有的学问做到最后都是一种哲学的探问。
    我这几年辅导了一些华科的博士生,协助他们发表英语论文。有同学问我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如何编辑、修改如此专业的论文。我想我每次修改论文的时候都会细心聆听博士生讲述这篇论文背后的故事。即便是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我也不会因为“隔行如隔山”而产生畏难情绪。只要作者愿意耐心解释,即便我无法理解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运算,至少也能够对论文中最主要的理念和创新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事实上这样的了解对于修改论文是十分关键的。因为一位作者能否在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部分将自己的故事讲得清楚甚至精彩,是文章能否被录用的关键。事实上在Nature,Science上发的超级牛文通常也是能够让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读懂的。
     现代社会学科分支越来越细是市场经济下分工和专业化趋势的结果。每一个学者、专家都占据自己的学术领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也会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或者公式使普通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研究,似乎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竖起了围栏和篱笆墙。有时候我会怀疑,这到底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还是学者、专家为了树立权威而搞的阴谋。无论如何,学者专家们如果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在攀登科学高峰时所看到的风景用最诚实中肯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受过本科教育的普通人能够大致了解,那么即使他们能够享受这种知识的神秘化所带来的暂时的地位与利益,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科学在社会与民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因为如果科学变得愈来愈高深与精妙,愈来愈脱离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那么科学与研究将无法从孕育它的母体中获得灵感和能量,社会无法在关键问题上做出合理和合法的决策。在民主社会,所有与科学相关的政策,从新能源到基因改造食品,最终应该由老百姓用选票来做决定。但是当学术与大众渐行渐远时,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与电视机前的老百姓之间将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或许,作为一位外语老师,我的任务是帮助解决巴别塔式的语言沟通问题。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希望与大家一道促成更多学科之间的对话与象牙塔内外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隔行如隔山   学科   制度   知识   博士生   模型   博士   科学   论文   学者   本科   方向   都会   专业   经济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