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深秋,我们踏上西部文化之旅。有广阔的草原,无际的沙漠,荒芜的戈壁。路径之地,可以感觉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尤其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的影响,很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佛教于公元3世纪,创于印度。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普及佛教,到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大月氏王迦腻色迦阪依佛教。再次派遣高僧四处传教,佛教进入了第二高潮,便在塔里木盆地,南北高缘流传起来,并沿丝绸之路东传敦煌再次引入中原。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大摩-悉达多。他出身于古印度迦田吡罗卫国是净饭王的太子,净饭王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从小就在文化和武功方面培养他,悉达多天资聪慧,不仅掌握了文学,哲学,算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武艺超群,精通兵法。但他却不愿意成为父亲所希望的转轮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了人生的很多无法避免的痛苦。他在田野看农夫耕田,地里犁出的小虫被天上飞来的小鸟吃了,就对小鸟产生了怜悯。后来,他又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骨瘦如柴的病人,看到为死人送终的场面。这些人都引起他对人生的很多思考。20岁时,为了寻求解脱的道路,他毅然离家出走,在山中开始了苦修的生活,经过6年,并没有得到什么,他感到苦行并不是理想的办法。于是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洗掉了6年的污垢并接受了牧女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他在附近的菩提树下跌坐,苦思苦想了很多天,终于悟出了真谛,心顿时像平镜一样。一切世俗的烦恼不在于心头。从此成了佛陀。人们宗称“释迦牟尼”。
   他开始招收****,到处讲法,宣传他的哲学思想,倡导和慈爱,自我牺牲,克制欲念,主张众生平等 。因此得到社会下层人民的支持,渐渐形成了影响很大的佛教。
   敦煌地处西域,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方。在佛教传入初期,就有不少高僧。四世纪到五世纪处,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一个高峰,统治者不仅大力提倡,而且不惜耗资。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开凿石窟。在当时河西一带大量开凿石窟。如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山石窟,张掖的紧塔寺等,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的莫高窟。(见图)
   古书中记载:敦煌本为乌孙,月氏聚居地,匈奴乘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纷争之机,迅速强大起来,赶走乌孙,月氏占据了整个河西,并对汉边境不断进行骚扰,为了解除匈奴的入境威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派霍去病远征河西,迫使盘踞在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归降。将河西纳入西汉版图,河西走廊从此成为中西交接的门户,被称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佛是佛国世界至高无上的主宰,早期的佛教徒认为任何形象都不是足以表现佛的至尊,佛教徒发现自己的偶像有利于宣传佛教,于是凡寺院的地方就必须造佛像除佛陀的形象外,菩萨,天王以及描绘佛教故事的雕刻和绘画也发展起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佛像雕刻也是方兴未艾之时。
   对于佛的形象,佛经里有严格规定,如佛头,顶有内 ,鼻高修直,两目明净,眉细耳长的特点,佛的坐姿也有讲究。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佛是盘腿而坐,目心向上,这是最稳的坐式,佛经里对佛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古印度的审美标准,传到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家按照民族传统来造佛。
   第130窟,地处莫高窟中心地带,外部用土木楼搁建筑封像,以防风化。大佛建于盛唐时期,佛高26米。其中头高7米,身长19米。相当于现在9层大楼的高度。据说,这座建造大佛用了29年的时间。佛体采用石胎泥塑,整体造型成锥形体,服饰塑造很大方。艺术家为了迎合观众的视觉效果,特意改变人体比例。其中在塑造头部时有意放大了嘴和下巴。而在塑造佛像的手时尤为精致,古人称之“无骨”,纤细优美的手姿摆放在膝盖上,生动且富有情趣。(见图)
   第148窟是大型的卧佛窟,建于公元前776年。卧佛是佛的涅磐像。涅磐,是释迦牟尼经过几十年的苦修而达到的一种“常乐我净”的永恒境界,——不死之死,即是从死中转化出的永生,这时,外在的身体的约束彻底地解脱了,精神升华了。80岁的释迦牟尼,身体修长,体态丰腴,色彩华丽塑造人物栩栩如生,(见图)
   佛教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它,将很多抽象哲理,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在石窟里几乎都是故事画。
   第254窟,北魏,“萨锤太子舍身饲虎”。是代表性的故事画,在古印度,国王有3个儿子,最小的叫摩阿萨锤。一天,他们兄弟3人骑马在山中游玩,回家路上遇见一只母虎躺在山上,已经饿 的奄奄一息,旁边还有几只小老虎。他让哥哥走在前面,自己则悄悄返回老虎所在的地方,躺在地上让老虎吃他,可是老虎饿的连吃他的力气也没有了,萨锤很着急,他找到一根很尖的木刺,爬到山上用木刺刺破自己的喉咙条下悬崖,跌落到母虎的身边,母虎和幼虎甜食萨锤的血液,渐渐有了力气,当两个哥哥再寻弟弟时只见一队白骨。他们明白弟弟为了救老虎已经舍身,急忙回宫告诉了父母,国王和王后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不止。2个王子以次造塔供养起来。这个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整个画面结构非常紧凑,完美,画家以强烈的对比色,成功的烘托出整幅画的主题精神。
   莫高窟的故事画非常丰富,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西域式的方法,构图上以单幅的形式,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后来的壁画中很少出现了。人物形象大多有明显的外来特征,如尸毗王的身体姿势,大多呈“三道弯”式,与印度现存壁画的菩萨形象很接近,在用色方面,采用“西域式”晕染法,即从人体的轮廓向内颜色渐变的方法,表现一种立体感,由于时代久远,颜色已经变黑。
   莫高窟的石窟俗称“千佛洞”几乎每个窟的墙壁上都有1000个小佛,盘腿而坐,下面有莲花坐,在佛国世界里不分男女性别,莲花是它们的化身,人物线条优美,色彩鲜艳,脸部贴有金箔,不过由于认为因素以毁坏严重。(见图)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经过漫长的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宗教方面,更体现在哲学与艺术文化领域,他所产生的效应超过了印度本土文化以及其他任何民族。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据点,可以说是博大丰富,有人说他是“墙壁上的图书馆”,一点不过分。现在正是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相互冲击的时刻,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头脑清醒,善于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来创作具有中国独特的艺术思想作品。  
   中国的佛教艺术思想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代人 ,它会随时间的脚步,走向成熟,净化万事万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佛教   莫高窟   敦煌   中国   河西   石窟   西域   释迦牟尼   艺术   月氏   印度   文化   老虎   大佛   形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