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机遇!改变!

       不管在什么年代, 我们都是一群对现状不满的人,昨晚,看了一部电影《高考1977》,好久没看电影了,想写点观后感,说说这部电影中的几个人,说别人,反观自己,给浮躁的生活注一剂镇定剂!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我一般看完电影不想去提炼这些东西,自己有感触就行,自我感触就是你我眼中这部电影的主题。我的感触是:机遇!改变!
        变革产生机遇:电影开始,一群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银幕上突然出现邓小平复出的新闻画面,邓小平神采奕奕,步伐矫健,给知青们一个震撼,他们预感到什么,预感一个新时代会来临。虔诚表现在瞬间的窒息,忽然停电,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表现在知青用脚踏车奋力发电,竭尽全力!
       事实证明,知青们的敏感是准确的,不久,高考改革真的出台了,这次的变革产生的机遇就是,这些来自城市的知识青年可以通过考试走出农场。
        努力才会改变:机遇来了,就真的一定能改变吗?不能,要让机遇改变自己的处境,只有争取,只有努力,要让机遇改变自己的人生,只有不放弃,只有自强!
       纵观全电影,每一个叫出名字的人,他们每一个都对自己现在的处境不满,他们都渴望改变,潘友志,陈琼,强子,小根宝,老皮。
       小根宝,这是我看完感触最深刻的一个人,他一直绝望的想:为什么好处都轮不到我?他也渴望改变,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机遇,当时的机遇就是一张单位推举入大学的“推荐表”,小根宝为了争取到那张“推荐表”,他也毅然参加“扛包”比赛,三百多斤的包。一开始,我被他感动,是的,争取机遇靠的就是努力,我在想,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一定也为他呐喊:加油!如果小根宝能坚持到终点,这是何等的石破天惊地争气,这是何等的淋漓尽致地宣泄。但他没有坚持到底,他和很强势的强子摔倒在同一个地方,离终点咫尺之遥,是潘友志的“帮助”让他如愿以偿,众人的喝彩中,他兴奋不已,但我却没什么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的兴奋再次给他刻上“弱者”的烙印,“好运”也不会降临在“弱者”的身上。
        凭知青们的义气,他应该可以拿到“推荐表”,但改革了,不凭推荐了,凭考试公平竞争了,邓小平说的,择优录取。在所有的人看到希望的时候,小根宝的机遇却化为泡影,就在强子熬夜复习的时候,小根宝哭了,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无能为力,发现自己的青春完全被时代政治动荡耗费殆尽,机遇来了,别人都有了,可他却无力抓住。这是何等的无奈与委屈,恨谁怨谁?时代就是这样,最后小根宝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不公,但真的不公吗?我们再看看另一个人物---潘友志
        潘友志,下乡来到农场,八年的农场生活,看不到希望,一开始也曾哭过,绝望过,只不过他和小根宝不一样,他很快领悟到:我要融入到这个农场,既然我改变不了环境,那我就得改变自己。
        于是在一个黎明的时候,他好好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然后,重新开始生活,积极去面对农场的生活,积极与老迟和谐共处。我很喜欢这句话:在一个黎明的时候,好好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
         潘友志和小根宝的命运不同,就在于此,都在社会底层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一个漫无目的,一个审时度势。这给了我们启示,当我们看不到希望,没有机遇的时候,我们是悲观消极,让自己落魄,还是好好看看我们脚下的土地?然后坚定起来,积极面对生活。我们应该坚信: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要发展,社会就需要改变,社会要改变,就会产生机遇,有机遇,抓住,个人命运就能改变。
        这样说,公平吗?潘友志是高中毕业才下乡的,小根宝小学毕业就荒废了学业闹革命,小根宝是值得可怜的,他比潘友志小,他一无所有,时势对他太不利了。但,我们再反观,高考成功离开农场就一定算伟大吗?为什么小根宝就不能接受高考失利?不能接受留在农场?没有放得起拿得下的气概?而潘友志却能,他遵守诺言,放弃高考,自愿留在农场协助老迟,这就是做人的差别。我的总结是:评价一个人的褒与贬,是要按这个人对待生活的精神。对于小根宝,评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潘友志的评价:超然坦然,大义凛然!
        强子,没得说了,亦正亦邪,够爷们!
        陈琼,能上北大,是电影就是电影,一个敢对父亲怒吼的女孩子,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暂且认为他是对那个时代的不公在怒吼吧。
        老皮,和强子的人物设置重叠,性格也差不多,重义气!
        电影中还有两个大人物:陈琼的父亲---陈甫德,老迟。
        先说老迟吧,把一个象征着权势的公章整天别在腰中,在今天看来,很搞笑。他是这个农场的领导者,农场院中有一个高高的铁塔,铁塔上安装一个大喇叭,老迟可以随时在喇叭里用方言传达着通告。高高在上的铁塔是组织权威的象征,大喇叭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
        老迟,他很霸道:进门不敲,是老迟,出门不关,是老迟。但怨不得老迟,用老迟的话说,那是组织交给他的权利,是对他的信任,他要用专制管理好农场,以此对得起组织。老迟,他没学过MBA,你不必跟他讲他管理上的不足,老迟是一个很讲究组织原则的人,应该很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动不动就组织组织的,他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就是通过组织才和褚琴结婚的,是那个时代一个标志性人物。他有一种固定难移的思维模式,那就是用权利压制。
        老迟,他很专制:当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们暴露出一点点动摇他权威的苗头,他都会全力予以禁锢和制止,他岂能接受自己权威受到这样的挑战,但几场斗争下来,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首先,他发现以强子为首越来越多的心思萌动的知青开始自发复习迎考,不再服从命令;其次,他的权威受到强子等集体绝食的抗议,这,于情于理,老迟都会输的,他第一次受到这措手不及的挑战;最终,他的爱将潘志友背叛了他,他眼里的弱者陈琼,一个有成分问题在身的女孩子,也敢抗议了,想摆脱他的“紧箍咒”。
        老迟,他动摇了:潘志友适当的劝诫,陈甫德对女儿无私的爱,最终唤醒了他的人性。他无比坚持的立场最终动摇了。
        老迟,他感动了: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感动了,毕竟,他还是一个善良的长者。
        老迟,他妥协了:他明白了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命运,毕竟他对孩子们是有感情的,他妥协后只为爱将的叛变失落,表现细节为出门知道关门了。
        老迟,他放手了:你们去参加高考吧,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们,骨干都去考试了,不知道还有几个能回来,老迟这样自言自语,这是种放手后矛盾的心理,有期望,有失落。
        当一群孩子拼命追赶火车去参加高考时,孩子们没有赶上火车,一群人瘫在地上绝望无助的哭天喊地,是老迟开着拖拉机从天而降,让孩子们抓住了救命稻草。在这里,老迟扮演了一个英雄拯救者的角色,为自己在电影中的表现争取到了好感!
        陈琼的父亲---陈甫德,一个与老迟鲜明对比的人物,老迟,是那个时候的国家干部,陈甫德,是在那个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他坚信自己是清白的,他,坚信自己爱祖国,爱人民,今天是端午节,让我想起他有点屈原的意思吧,举世皆醉我独醒!
        但他的一些行为是不受那个时代所容忍的,他目无组织:他私自从上海潜逃到黑龙江,他冒充国家干部,他私刻公章。但换位思考,他在当时应该受尽折磨,没有人权,更没有什么改变命运的机遇,他唯一能想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女儿创造条件,于是他开始向组织和权威发起挑战,不为自己,只为女儿。他私自潜逃是为了看望女儿,给女儿送高考要改革的信息,在那个年代,信息也是很值钱的,他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为女儿后来能上北大创造了条件。他冒充国家干部,是为了拯救一群孩子,还孩子们能参加高考的权利,为公益而战。他私刻公章,不是为自己洗请,而是铤而走险,还女儿一个能公平参加高考的自由,对于自己是不是会罪加一等的后果则不再关心。这一切的对与错,只为那两个字---琼儿。
       最后,再说说这部电影的高潮:孩子们参加高考途中,因为拖拉机半途出故障,一群孩子不得不奔跑,向火车站奔跑,火车站一天就一班车,错过了就错过了,所以每个人必须在火车到站前跑到火车站,所有的人一路狂奔,电影镜头也给了很多慢镜头和特写,奔跑,奔跑,奔跑,奔跑才有了期待,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但半路也有人跌倒了,没有爬起来,像是选秀比赛中,一场一场被淘汰的选手。
       看完电影,反观自己,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我们都是一群对现状不满的人,就是因为这些不满,促使我们前进,促使我们奔跑,促使社会的发展。
       创造机遇,把握机遇,不断前进,努力改变!
       机遇!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机遇   农场   知青   电影   组织   时代   女儿   命运   权威   公章   铁塔   感触   不公   努力   弱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