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原来是这么回事

      中国古典的教育是最让我佩服和羡慕的,恁多的思想家、教育家自觉地不辞劳苦地思索并整理中国的教育思路,从孔老夫子到朱老先生,再到阳明师傅,这些是大思想的集成,已是入圣登神的境界。但是这些思想大家的思想,这些教育大家的成果,我们能否体会,如果能,要么是有相似的经历,要么是能够通透其著作。说到读古人书,还真是有不少牢骚要发,晦涩不说,特殊句式不说,光字里行间蕴藏的信息,尤其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就够你我头疼的,就拿这明代萧良有所著的启蒙书《龙文鞭影》来说,刚开始听说这本书是在文献学课上,第一印象是这书名好玩啊,“龙文”,莫不是一种歪歪扭扭的古文字,“鞭影”,拿鞭子抽打影子吗?再后来思考了下,觉得这里头有文章啊,“龙文鞭影”会不会是一个什么神话传说之类的东西,那这本书就是一本有关奇闻怪谈的书了。再后来经不住诱惑,上网下了一部,看了内容才知道是四字四字的典故,是一本顶好的启蒙书。但是其时并不懂得该书名的用意。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中国的文化传承是最好最完整的,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新思想的崛起埋葬了旧思想,拦腰砍断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的断层;到了建国初期,国家鉴于文化普及的需要和大众接受能力的有限,改繁为简。这自有其时代需求,自有其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消极的地方,中华文化的传承缺乏后劲。放眼当前,国学热潮兴起,街头巷尾,书店小摊,无不可见经典之作,解说之作,这并不能说明国人重拾了老祖宗的衣钵,这并不是继承,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急功近利。为什么这么说,你看看,国家安定之后,国人思想上空乏了,想要找东西来填补了,西方的那套已经吵吵嚷嚷闹了中国许多年,本土的呢,埋地三尺成古董了,但正因为其古旧,才显得有历史价值,尤其是在某些懂得“历史大致如此,人生本多相似”道理的人,结合当下情形以古为镜,说得是活灵活现,道理透彻,于是乎便翻炒了起来。毕竟国学这东西,是老祖宗的思想精华,是前人的生活经验总结,而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未来,人生际遇概不过此,因此富有参考价值。不管人家是缺了找补,还是买了凑热闹,抑或是研究拓展,这个时期,国学的热潮就是如此。

       这股热潮的掀起,富了玩解读解说的,穷了当家作主的。大伙如潮水般涌向了国学,但是那个国学往往是别人包装好切成块加了佐料的,并非原汁原味的,想那些文言文本的母本祖本之类的,就陈列在古籍柜里,冷眼旁观了。

      我相信,有些人是愿意去读原著的,尽管原著费力难啃。但是没有注解,言简意赅而且是微言大义的书本内容还是让很多人吃不消的,没有一定文化底蕴,尤其是古代文化基本功的人,你让他读,让他背,还不如让他去撞墙。这是今天的尴尬和不幸,好端端的书,到了我们这一代怎么就没几个人啃得动了,想想之前那些不花国家财政一分钱的私塾里出来的小子们,却又有那么多的人是博古通今。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不得不谈谈中国古代的启蒙学了。

      中国的启蒙学是很有讲究的,分了好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儿童时期,采用的启蒙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稍长即第二阶段,采用的是有关思想道德礼仪力学及人物掌故历史知识为主的韵语书,如《龙文鞭影》、《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等;火药积攒足了,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读《四书》、《五经》了。这是一个依照儿童智力发展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开发的教育程序,是真正做学问的一种学习方法。

     说了这么多,回到前面的话题,这启蒙书“龙文鞭影”到底是什么含义。

    “龙文”者,古之良驹,见鞭影而驰,即如快马加鞭,坐直升飞机登高一般。该书原名《蒙养故事》,后来有位叫杨臣诤的人认为此书“有稗幼学”、“逸而功倍”,只是由于采纳的故事太少而作注太多,有点本末倒置,头重脚轻,于是大加补正,改名《龙文鞭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国学   中国   思想   东西   热潮   文化   老祖宗   国家   原著   历史   顶好   祖本   以古为镜   国人   切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