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寒》“王”者“疯”范

      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是我在路边顺手10元在王府井楼下买的盗版。昨天晚上吃完肯德基从春熙路走到竹离馆,泡了杯铁观音(是有点奢侈,反正有人买单)。因为回家也无事,下班后很累,躺在茶楼里看书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毕竟,9点多上床睡觉有点夸张,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要等到凌晨0点,要给小宝宝电话。
      电话似乎是维持生命的氧气,否则,我只有让失眠和无边无际的思念蔓延。
      对王朔向来没有好感,为了等待凌晨的来临,我只有磨皮擦痒在藤椅上调整好心态,把《我的千岁寒》当成一根难啃的骨头。可即便这样,我仍无法把这本书看下去。甚至愤怒的时候,茶楼里一群人打麻将声音大了,都让我无法控制想将他们爆扁一顿。
      客观地讲,《我的千岁寒》是语句的狂欢,还带着王朔式的调侃,但这种调侃已经被割裂成碎片,我努力去把这些碎片还原回去,试图拼出一个什么,但是我失败了。我拼出来的,是一个奇怪的世界。
      王朔说他的文字开始有了时态,我倒不这么认为,我更觉得他的文字开始有了画面感,但是这种画面感跟受过动漫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写出的文字还不一样,读图时代长大的孩子画面感是有逻辑关系的,而王朔的画面感完全是没有逻辑,并一直在动,这种动态是无空间无次序的,也许这叫意识流,但是不管任何中外作家笔下的意识流,他们的“意识”在“流动”的时候都是有逻辑、空间感和次序的。而《我的千岁寒》没有,他把词汇拆散,再组合,尝试达到一种新的效果,他把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随意组合,调和出来的是一团杂乱无章的词句。
       我不得不怀疑,这个写过《空中小姐》《顽主》的人,现在把文字写成了这样,是用什么样的弗洛伊德过渡的?进而,我又不得不猜测,他的《我的千岁寒》是创作的一次“飞”跃,我很好奇,尝试破解王朔的“心灵密码”,以及他为什么写出如此“王”者“疯”范般的文字。
      当才华体现在作品中,需要的是智慧、逻辑、灵感……缺一不可,当药物打碎逻辑,仅用智慧和灵感创作出来的都是碎片。所以,王朔的《我的千岁寒》,那种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和语言的扭曲都是在描述他的幻觉,而不是一个故事。这个感觉像什么呢?如果以字为单元,你都能看懂;如果以词为单元,就懵了,这一点很像有些网民的留言,网民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候非要想说点什么,所以词不达意;而王朔是在想说的时候逻辑控制不住意识,但是他知道自己在“创作”,结果就是生造了大量的词汇;当这些词连成前后并不关联的句子,如黄山的云海,让人捉摸不定。
       王朔近些年在家里研究佛教,《我的千岁寒》取自《六祖坛经》,而且他还把《金刚经》的部分内容翻译成北京话。照理说,他对佛的感悟已经超过常人了,至少看透了很多东西,应该超然了。可是他这次复出,像从圈里放出来的一头公牛,见谁顶谁。从现实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从佛祖真经中悟出什么道道来。但是从文字中看,似乎他又体验到了某种生命的真谛。药物把他分割成两个世界,他穿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有时火焰,有时海水,时而像一只乖猫,时而像一头发狂的猎豹。本来人们就对他捉摸不定,药物让王朔变得更加夸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1995年左右时王朔人生经历的一个转折点,我分析他也是在这个期间接触药物的,这期间他做过很多事情,但是接二连三被灭了;身边亲人的离去,对王朔的打击很大。王朔是一个嘴上的强者,内心很脆弱,他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他甩给公众的都是伪装强大的外壳,像一个未成熟的田螺,貌似坚硬,实则一敲就碎。药物在这之后成了他解脱与超然的救世主,与其走神儿,不如走魂儿,即便他这层不算坚硬的外壳被敲碎,他也不怕,因为他找到了金蝉脱壳的办法——孤独的魂飞天外。
      王朔,这几年沉沉浮浮,一会儿混迹于电影片场,一会儿又帮人写剧本,再不就是帮弱势艺人维护权益。
  而到了2007年,王朔却忽又站出来说,他告别了“流氓王朔”,卸下了很多的面具,成了一个最真实而地道的北京人,老王。
      在新书中,尽管王朔一直都在试图解释哲学,但却显然又力不从心;他试图把语句尽量写的简洁,可却晦涩得让人不知所云;而更多时,他的文字让人意外地发现,非但行文没有逻辑可言,更意外的是,连一个作家应有的文字功底,似乎也消匿了。很多时候,与其说看他的这本书,倒更像是在看网络上一些随心所欲没有规则的文字。
        王朔曾经是“痞”的,按说,如果一个“痞子”在日常生活中说出这样的话,倒也不奇。可这是他复出之后,以一个北京普通人老王身份而写就的《我的千岁寒》啊,这样的文字,似乎连个初中生都不如,这真让人奇了!莫非这就是他自己所言的,书中涵盖的宗教、哲学与物质及原子?
   无味。亦无语。遂将这本书搁在一旁,全然无了收藏的心境。
  然而,脑中却还始终徘徊着,王朔在新书发布会上一直强调的,“这部作品作品让汉语有了时态,全是文字的精华,要说美文这叫美文,这可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
  真不知这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到底有多少?亦或者是谁。老子都看不懂,又有几个人看得懂呢?!完全没球意思!
      我靠,《我的千岁寒》狗屁不通,王朔(太阳)你先人板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岁寒   文字   逻辑   药物   画面   组合   碎片   时态   意识流   捉摸不定   超然   次序   作品   茶楼   知识分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