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作业来的。>。<


    第一次触摸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悄悄蹲在爸爸的身后,看他整理书柜里的书籍。一摞摞的布满灰尘的书摆在他左右,顺手抽出一本来,是页角泛黄的《文化苦旅》。可是过了那次偶然的邂逅,就与它分别了很久。很久很久,几乎把它忘记。当时只是随手翻开几页来看,草草下了定论,只认为那是乏味的,便也不再留心。

    最近找来了这本书,再次翻开,嗅到了浅浅的记忆的味道。

    这算是很古旧的版本了,初版在1993年的春天。编者仿佛是看到了这本书积压了许多年后,今天纸张的淡黄颜色,把封皮的基调定在了暗色。那是一片沙漠,一片有车行过车胎压下了印记的沙漠。沙漠的上方印着“文化苦旅”四个大字,白底黄字。

    其实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并未如此认真的端详过书的封面。而前面所描述的,是一口气看完全书之后合上了书,静静的看到的画面。这种感觉像是历史过去之后,突然在某天看到某位远古哲人的预言。历史将语言一一应证,如此吻合,让人有些许害怕,更多的,是感叹。感叹于那位哲人的才能感叹于那位哲人的远见,又或者找不到感叹的对象,只是单纯的无由来的感叹。

    序言也是如封面一样,被我放在了最后才欣赏的。序言中余秋雨觉得自己是“一体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直,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这一点上我是有所感触的。每次提起了笔,总不由得想起那句“提起了久违的笔”,文字也开始变得古板,不像平时嘻嘻哈哈的样子。笔变得比平时沉重了些。余秋雨把这种年龄称为“案头年龄”,我大概和他一样,“案头年龄”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吧。
倒也有与我们相反,“案头年龄”比实际年龄小了许多的。像是纽约大学的著名教授Richard Schechner居然送给了作者一步奇怪的新著,是这位教授与他港满八岁的小儿子合著的。“父子俩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痴痴地编了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当我读到这里是,先是因为老教授的童心未泯而会心一笑,立刻又止住了笑。这样的十分幼稚的事情老教授居然愿意与儿子合作,而远比他年轻的我,却一点也没有这种动力。

    我不知道余秋雨先生当时是作何感想。他只是说“我把这本书插在他(老教授)那厚厚一叠名扬国际的学术著作中间,端详良久,不能不开始嘲笑自己”。大概他也是与我一样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年龄   案头   教授   哲人   秋雨   沙漠   端详   序言   北冰洋   封面   平时   新著   初版   封皮   学术著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