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宋朝历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那么有关宋朝历史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品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了解宋朝历史,希望能够帮到你!

了解宋朝历史篇一:冒牌公主柔福案始末

  说到宋朝的谜案,还真有不少,狸猫换太子就不多说了,今天来说一下关于公主的案件:冒牌公主柔福一案。这件事发生在乱世,也因此多了许多神秘色彩,在当时乃至今日都依然众说纷纭。

  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位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出现在赵构的面前。

  宋高宗赵构很高兴,自己的父兄徽宗、钦宗皇帝,以及所有兄弟姐妹全部都被金人强行虏到北方,自己一个人独在江南,很是寂寞。如果回来的是一位会威胁的到他地位的王子,或许还会有几分顾虑,可是对方不过是一位公主。当然,赵构还是有几分怀疑。柔福帝姬是自己妹妹不假,可是徽宗皇帝几十个公主,对这个小妹妹柔福自己的印象也淡漠的很,加上柔福和自己失散的时候是十七岁,现在四年不过了,人长大了很多,也变化了很多,实在有些拿不准。

  这柔福帝姬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在建炎四年(1130),南宋的军队在边关剿匪,在土匪的内眷当中发现了一位奇女子。其他的女眷都蜷缩在一角,深怕被官军凌辱,而这位女子却迎上来说自己是皇帝之妹,把士兵们吓了一跳。自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不过也有老成持重的,万一是真,自己不就是交了好运吗?反正就算是假的,也怪罪不到自己。于是大家把这个情况就层层上报,一直汇报给宋高宗赵构。

  高宗赵构一开始,没有接见这位女子,万一不是,以后自己可就尴尬了。高宗派了几个对柔福帝姬比较熟悉的老宫人前去辨认。那位女子也是二十来岁年纪,虽然衣衫朴素,可浑身上下很干净,美丽容颜中掩饰不住几分沧桑,举止气度都很是高贵,很像是出自名门的闺秀。这几位宫人就拿出宫里的一些旧事来盘问这位女子,这女子回答的很是得体,符合事实。这女子连高宗的小名都说的出来,除了宫中亲近的人,外人不可能知道。。只是有一点,柔福的本是小脚,可是这女子确是一双大脚。宫人们把自己调查的情况汇报给高宗,请高宗自己做最后的决断。

  高宗决定面见这位女子。当问及为何会有一双大脚,这女子潸然泪下,说:“金人驱赶我们就如同牛羊一样,我抓住空隙逃走,从北方回到江南,中间万里关山,怎么能够让一双小脚,还保持原来的模样?”高宗听了也流下泪来,遥想自己的父兄在敌国受苦,而自己的这位小妹万里奔亡的凄惨,于是下令,认可这位女子就是柔福帝姬,并封其为福国长公主。

  不久之后,高宗将妹妹柔福下嫁给永州防御使高世荣,并赐予嫁妆一万八千缗。在两宋,一个宰相级别的官职,大概年俸是三百缗,一般公主出嫁,也不过就是五百缗左右的嫁妆,而柔福竟然有一万八千缗,可见赵构对这唯一生还的小妹何等看重。而前后十多年,高宗都对柔福恩宠有加,前后赏赐超过四十九万缗,连其夫高世荣也享尽荣华。

  这样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续了十四年。

  在绍兴十四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后,高宗生母韦贵妃被金国放归。母子重逢,喜极而泣。韦贵妃回朝后,被宋高宗尊封为“显仁太后”。韦太后回国之后,听到柔福帝姬一事,不禁诧异说:“柔福已病死于金国,怎么又有一个柔福呢?”宋高宗便说了柔福由金逃回的情状。韦太后说:“金人都在笑话你呢!说你错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经死了。”

  宋高宗听了母亲的话,勃然大怒,立即拘捕了柔福帝姬,交大理寺审问,严刑拷问之下,假柔福公主无可抵赖,只得一一供招。

  原来,她本是汴京流浪的女子名叫静善,生得颇为美貌。汴京攻破后,她被乱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张喜儿曾在王贵妃(柔福帝姬生母)宫中侍奉,知道许多宫闱秘事,一一都说给了静善听,尤其还说静善的相貌气质酷似柔福帝姬。静善对这个巧合十分动心,于是开始留心记忆,刻意模仿张喜儿所说的公主形态。之后,静善在战乱中经历曲折,曾经三次被人拐卖,最后被土匪陈忠虏入盗伙,被迫嫁给了一名小土匪。宋官军剿匪之时,抓住了静善,打算以匪眷的名义将她杀死。静善为了活命,称自己就是柔福帝姬。见到静善的言辞和气度,官兵还真的被吓住了,于是将她送到临安。静善成功蒙骗过宋高宗后,得到了十多年的富贵。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韦太后回到京师,说破了此事,静善再也无从掩饰,只好老老实实地招认。

  宋高宗知道柔福帝姬确实为假后,下令将假公主斩首于东市。最倒霉的是高士荣,先是奉旨娶了柔福帝姬,又因为柔福帝姬是假被削夺了驸马都尉的爵位,还因此被人们嘲笑说:“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之前,宦官冯益曾指证柔福帝姬为真,为此也受牵连,送昭州编管,不久之后因为和皇太后联姻而被赦免。

  到此,一场泼天骗局仿佛已经结束。不过在民间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说法。

  当时就有学者认为被杀的柔福帝姬其实就是真正的公主。《四朝闻见录》:“或谓太后与柔福俱处北方,恐其讦己之故,文之以伪,上奉母命,则固不得与之辩也。”《随国随笔》:“柔福实为公主,韦太后恶其言在虏隐事,故亟命诛之。”

  也就是说,柔福帝姬之所以被杀,是因为韦后和柔福都处在北方,都曾经受尽凌辱,被很多人糟蹋。而韦太后担心柔福会把自己当年的一些丑事曝光,就逼迫高宗赵构杀死柔福。高宗和韦太后是母子,关系自然亲密,而柔福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二选一的话自然是选韦后了。

  那韦后到底担心柔福说出什么丑事,也急于杀死柔福呢?

  在靖康二年,金人俘虏了北宋宗室一共三千多人前往都城,其中大部分是妃嫔、公主和一些宗室女子。比较著名的有宋徽宗皇后郑氏、宋钦宗皇后朱氏、宋高宗生母韦氏、宋高宗发妻邢氏,以及柔福帝姬等等。当时柔福十七岁,还没有出阁,金兵因而对她格外重视,打算将柔福进献给金太宗。不过在北上的途中,柔福帝姬还是难免凌辱的命运,而凌辱她的金将也因此被残酷杀死。到达金国后,柔福帝姬被进献给金国皇帝金太宗做妃嫔。或许是金太宗觉得柔福身体已经不干净,金太宗对她没产生任何兴趣,直接将她送到了上京浣衣院为奴。

  同在浣衣院为奴的还有赵构的发妻邢氏、赵构的生母韦氏。浣衣院其实不仅是一个洗衣服的地方,更是金人寻欢作乐的官方妓院。《呻吟语》记载说:“妃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以往那些尊贵的皇帝妃嫔公主郡主等等,在浣衣院中都要光着上身,身上仅有一件羊皮衣遮住下体。后来金国的盖天大王将她赏赐给一个叫徐还的男子,从此结束了人尽可夫的生活。而很可能就是在此时,柔福帝姬偷偷来到了江南。

  而韦后呢,也跟了盖天大王,并且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南渡录》曾经记载盖天大王说:“自今以后,赵构须唤我阿爹。”也就是说,韦后不但没有保持自身的节操,并且很有可能迎合盖天大王,得到了宠幸。钦宗朱皇后就因不堪凌辱而投水自尽,很有节操。当然,当韦后回国之后,这些历史都会被隐藏起来,在正史上消失无踪。而唯一见证了韦后丑事的就是这个柔福。韦后自然不会放过她了。

  于是,不但是柔福,连曾经认可柔福的一些太监宫女一个个都受到了惩罚,永远的闭上了嘴。

了解宋朝历史篇二:宋恭帝赵显

  后世传说宋恭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之生父。元文宗曾布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称元明宗在漠北时,素谓太子(妥懽帖睦尔)非己子,遂徙于高丽,后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于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回回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

  延佑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后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后,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核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

  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于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琜自陕西至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于察合台后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

  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宋恭帝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然而这只是后人文人墨客的一厢情愿。据元顺帝后裔与赵宋皇族后裔基因鉴定表明,二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了解宋朝历史篇三:兵役制度

  只因宋代开国形势如此,以后就不能裁兵、不能复员,而同时也不敢和辽国再打仗。因为要打就只能胜、不能败,败了一退就到黄河边,国本就动摇。在这种情形下,宋代就变成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却来竭力提倡文治。这也未可厚非,宋代就因刻意提倡文治,才把晚唐五代一段中国历史的逆流扭转过来了。在宋人只想把这些兵队来抵御外患,一面提倡文治,重文轻武,好渐渐裁抑军人跋扈,不再蹈唐末五代覆辙。因此上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水浒传》说林冲是八十三万禁军教头,实际上太祖开国时只有二十万军队,太宗时有六十六万,到仁宗时已经有了一百二十五万。

  所以王荆公变法行新政,便要着手裁兵。裁兵的步骤,是想恢复古代民兵制度,来代替当时的佣兵。但民兵制度,急切未易推行到全国,遂有所谓保甲制,先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保甲就是把农民就地训练,希望临时需要,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免除养兵之费。

  论到募兵制,本来也非全要不得。在某种地方某种情形下,募兵也很有用。但须有一确定的敌人做目标,而且非打不可,在几年内,定要把敌人解决。在这种情形下,募兵可以刻意训练,及锋而试,或许比全国皆兵制还好些。东晋的北府兵便是募兵,也曾建了奇功。但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这却差误了。一个士兵募了来,轻易不脱行伍,直养到六十岁,还在军队里。其间只有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可用,三十岁到六十岁这三十年,他已老了,而且在军伍十年,精神也疲了。这样的军队,有名无实,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军队愈养愈多,纪律又不好。队伍多了,虽不易捍御外侮,却很能引起内乱。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国家不能不给他们待遇,而且须时时加优,否则就要叛变。政府无奈何,加意崇奖文人,把文官地位提高,武官地位抑低。节度使闲来没事做,困住在京城,每年冬天送几百斤薪炭,如是种种,把他们养着就算。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在宋太祖时,因防兵卒骄惰,又规定禁军分番戍守之制。地方兵厢军是摆着无用的,各边防守全须派中央禁军去。但亦不让其久戍,譬如今年戍河北的,隔一年调中央,又隔些时再调到山西,这又与汉唐戍兵退役不同。宋代是没有退役的,不在边防,即在中央,仍是在行伍中。如是则一番调防,在军人只感是一番劳动,因此又要多送他们钱。因此宋代虽连年不打仗,而经费上则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军队老是在路上跑,并且又把将官和军队分开了。军队一批批调防,将官还是在那里不动,如是则兵不习将,将不喜兵。这也是怕军人拥兵自重,然而缓急之际,兵将不相习,也难运用。所以整个宋代,都是不得不用兵,而又看不起兵,如何叫武人立功?宋代武将最有名的如狄青,因其是行伍出身,所以得军心,受一般兵卒之崇拜。但朝廷又要提防他要做宋太祖第二,又要黄袍加身,于是立了大功也不重用,结果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然而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已饱受军人之祸了,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宋太祖临死有遗嘱告诉他后人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们牢守此家训,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还是守着不杀士大夫的遗训。岂止不杀,宋王室实在是懂得优奖文人的。因此过了百十年,能从唐末五代如此混乱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地复兴。后代所谓宋学--又称理学,就是在宋兴后百年内奠定基础的。这一辈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历史传统,所以中国还能维持,开辟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国史,一直到现在。正因宋代人那样尚文轻武,所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话头,也就从那时传下来。

  我们今天从历史上平心评论,只能说宋代人为了补救唐代人的毛病,而并没有完全把毛病纠正过来,我们却不能请怪宋人。须知有许多毛病,还该怪唐代人。唐代穷兵黩武,到唐玄宗时,正像近代所谓的帝国主义,这是要不得的。我们只能说罗马人因为推行帝国主义而亡国,并且从此不再有罗马;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我们不能因他太贫太弱,遂把这些艰苦一并抹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寓言   历史故事   宋朝   妃嫔   历史   生母   太后   宋代   军队   皇帝   公主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