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趣味对联故事三则

  一

  神童斗对定终身

  宋朝末年,江南一位才子,不愿为官,在家研究诗文。他有三个儿子,都非常聪明,个个会写诗文。特别是老三儿子,七岁上便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号称“神童”,深受父亲喜爱。

  有一天,父亲领着他去长江岸边洗澡。来到江边一棵大树下,这是棵古树,已有千年。父亲脱去衣服挂在了树枝上,并随口吟出了一幅上联:“千年老树当衣架。”让儿对下联。“神童”望了望长江随口答道:“万里长江做浴盆。”对的不仅工整且很有气派。父亲非常满意。

  上联曰:“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能下?’

  神童曰:“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两幅对联答毕,大家都连连夸奖,个个伸出了大母指。

  有一位财主,听说了神童的事,便不以为然,有点瞧不起。这天他偶尔遇上“神童“,就给他出了谐音双关联。很有难度,想难难 “神童” 。也好让他出出洋像。

  财主道:“两舟并行,撸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神童道:“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财主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神童道:“一马陷足污泥中,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老财主本以为能戏弄住神童,然而却被骂了个狗血喷头,无地自容。因此神童的名声越传越远,传到一位老秀才耳中。老秀才有一孙女,年龄六七岁,也很聪明。想亲眼目睹一下“神童”的风采,如果中意,便跟孙女定下终身。他便找到“神童”,想亲自考一下“神童”,的文才便出上联,让“神童”对下联。

  秀才道:“半夜三更半”。

  神童道:“中秋八月中”。

  秀才道:“缸里栽松,弯弯曲曲长老”。

  神童道:“炉中化钱,轻轻薄薄纸灰”。

  秀才道:“小孩子手抱梧桐,团团打转 ”。

  神童道:“大将军脚踏石阶,步步高升 ”。

  秀才道:“祝相公三元及第”。

  神童道:“愿老丈四季发财”。

  秀才道:“少年大器,当能龙门饰紫”。

  神童道:“老风新声,定叫文苑垂青”。

  秀才道:“野芹粗黍,寒舍愧无醴酒”。

  神童道:“晋字唐诗,尊堂忒显文明’.

  秀才道:“兰富待蔑,东风枭枭迎佳宾“。

  一对一答,老秀才十分满意。他想:这位小孩长大后必成大器。于是便请人做媒将孙女和“神童“定了亲。转眼”神童“已有二八。到了大比之年,便进京赶考,三榜下来中了状元。又择良辰吉日和秀才孙女成了亲。真是双喜临门。

  二

  好姻缘只等来世

  某村,有一青年,姓王,名凤祥,自幼读书,一九六四年,由于成绩优秀,考入县重点中学。他的同班女同学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在乡中就读。由于王凤祥考入重点中学,被同学们刮目相看,这位女同学不时地和他通信,并表示了爱慕之情,在信中山盟海誓,她在信中这样写道:“入山看到藤缠树,山山看到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来往信件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这样一来一往,也算早恋。

  女同学父母早亡,家中房产全部卖掉,寄宿在大姐家,靠卖房产钱读书。

  王凤祥家景贫寒,时常得到女同学的接济。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革命的“春风”越刮越大,刮进了学校,学校停了课,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全国性大串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铺天盖地。解放军支左非常吃香,就连大学生找对象非解放军莫属。转眼到了一九六八年,学校都解散了,王凤祥和其他同学一样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时他已到了结婚年龄,原来的女同学见王凤祥的父亲是“走资派”,便忘掉了山盟海誓,嫁给了当时最吃香的解放军,甩掉了王凤祥。

  由于当时父亲是“走资派”。王凤祥在社会上的地位便可想而知了,就连当兵都轮不到。七十年代初,他到一家工厂当“付业工”.。后来,父亲的问题得以解决,又赶上转工,便成为正式职工。由于初恋的不幸,使他情绪一直不好,没事就借酒浇愁。有一次,他下了班和几位工友喝酒,喝多了便借着酒兴有感而发,在墙上作诗一首,来讽刺女人只看金钱地位。

  诗曰:

  绿鞍红马各色新,

  不是亲者强成亲。

  有朝马死金钱尽,

  亲者如同陌路人。

  写完后便呼呼睡去。这时一位女工路过,看到他醉烂如泥,又见他写的诗,心想:他一定是借酒浇愁,我何不劝他几句。便在一旁赋诗一首:老牛破车虽不新,

  夫妻双双配成婚。

  一但人间祸降尽,

  九泉之下皆亲人。

  意为:不是所有的女子都不好,爱情专一,白头偕老者有之。品德高尚,不为权势,不为金钱者有之。要振作精神,一定能找到好的伴侣。王凤祥醒了以后,看了此诗很是感动,便产生了爱慕之心。有心想找这样一位女子做为终身伴侣,但一打听,那女子已结婚了。他不由得长叹一声,天命如此也!后来,经人介绍,和一农村普通妇女结了婚。这女子虽貌不出众,而且识字不多,但能吃苦耐劳,心地善良。也算命中安排,有感而发写一对联:“好姻缘只等来世,丑婆娘陪伴终身。”横批:“命中注定。”

  三

  陈世美正传

  在《铡美案》故事中,塑造了陈世美高中状元,娶了公主,做了驸马,把十多年结发之妻秦香莲忘得一干二净,只图高官厚禄,自己享乐,抛妻弃子,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也不管了。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父母被活活饿死,秦香莲料理完公婆后事,便携带一双儿女,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京城寻找丈夫,见后他不但不认,反而杀妻灭子,真是丧尽天良。后来被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包拯处于极刑,死于虎头铡下。此故事被编为戏曲广为流传。现代人常用陈世美来比喻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负心人,“陈世美”几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陈世美是一桩嫁祸于人的冤案。

  陈世美,原名陈年谷,字熟美生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是湖北均州(现十堰丹江口市)人氏,出身仕宦之家。目前,其传人已有十二世之多。

  秦香莲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她是陈年谷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宾。陈年谷深知“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的信条,因此白头偕老。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污点。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把陈年谷化名陈世美,并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改为宋朝,由此也为铁面无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项本不属于他的“政绩”。

  陈年谷自幼聪颖好学,发奋读书,清顺治八年考取举人,十二年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直隶河北省饶阳知县,任期满三年后,吏部考核其政绩最优,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于政绩突出,屡受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学同事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在进。后来因投奔者众多,陈年谷难以应付,乃嘱咐管家一律谢绝。

  清顺治十五年有两个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陈年谷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找陈年谷求官。昔日与陈年谷一同进京赴考时曾以钱物助陈,没想遭到了陈年谷管家的回绝,顿生报复之念。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陈年谷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

  怨恨而归的仇·梦二人,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逐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弃妻儿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陈年谷身上。为掩人耳目,他们将《琵琶记》戏中的男主人公蔡伯换成了陈世美,因陈年谷号陈熟美,他们并利用谐音写成陈世美,把秦馨莲利用谐音写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

  清朝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包公铡了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据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太短了,唱不到半天看戏的人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戏帽------。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于是到此煞戏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打来。掌班的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不敢在台前露面,赶紧溜到后台。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卸妆,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台前接着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它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相传,清末时有剧团在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熟美的第八代传人组织家族众人,砸了该团衣箱,并殴打演员,使演出被迫停止。据说,现在当地仍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对联   对联大全   忘恩负义   财主   包公   宋朝   神童   孙女   秀才   琵琶   女同学   趣味   父亲   民间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