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基本常识

  楹联的术语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楹联的构成及其常用术语有:

  上联:指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上句等。

  出句:也叫出对,指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下联: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也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下句等。

  对对:一是指后对的半副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二是指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

  全联:即完整的一幅对联,也称为上下联。

  半联:即半副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对句。

  单联:一是指半联(即上联,或下联);二是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由两副以上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楹联。常江《中国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如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支:一源分流曰支。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比:本指并列部分,在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

  副:即一对、一套之意。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楹联”。

  言:指每一句的字数,一个字为一言。楹联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扁: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

  颜:即题匾额处,门楣。

  额:指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

  幛: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

  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等。

  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等。

  句脚:又称“联脚”,多分句组成的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成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二)、楹联的常见形式

  1、就对仗的手法来看,楹联的对仗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工对:也称严式对。即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要求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蓝”对“沧”均为颜色词,“田”对“海”均为地理名词,“日”对“月”均为天文名词,“暖”对“明”均为形容词,“玉”对“珠”均为珠宝名称,“生”对“有”均为动词,“烟”对“泪”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

  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即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就可以了。但宽对夜不是无线地宽,至少要上下联句子相同,字数相同。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韵感强。

  单句对: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对联   对联大全   楹联   万载   山泉   分句   单句   平声   词性   上联   下联   基本常识   字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