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不断的亲情散文

  十六年前,在人民银行工作了三年不到的儿子辞职了。就因为每天在办公室坐着,时常听周围同事张家长,李家短的说些不咸不淡的话,他不乐意了。作出这个决定前,也征求过我这老父的意见。孩子大了,凡事他有他的想法。他的想法,也自有他的道理。我们不能反对,脚下路是要靠自己走的。父母终究不能包揽一切。

  他去了南方的一家民营企业。投简历、面试、录取,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离家时那个义无反顾,说走就走了。真离开了,父母却成了他的牵挂。工作的那个城市与家乡远隔千里,曾经又派去海外工作多年,说与父母相隔千山万水也不算夸张。电话,成了父母孩子间唯一的亲情热线。

  十六年间,不管是在千里之遥还是千山万水之外,每周总会有两次电话打回家。每次电话,又几乎都是周二和周五的晚上,每次电话又几乎都在晚上九点半钟左右。这十六年,八百多个星期,一千六百多次电话,总是那么准时。每逢周二周五,看看时间差不多了,老太太会把电视机声音开得不能再小,她守着客厅的座机,我就坐到卧室的分机旁。铃声一响,三个人的“电话会议”就开始了。因为习惯了晚上接听电话,也就再没想过其他什么。

  早些日子,电话铃声响了。互相问候的话说完,老太太还想多听听儿子的声音,于是没话找话:晚上没出去玩吗?电话那头,儿子笑了:我还在墨西哥出差呢,刚起床不久,正准备吃早餐去。真是的,老太太一高兴,把十三个小时时差这事忘到脑后去了。放下电话,我们这会才想起,十六年间,儿子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出差。东南亚、欧州、非州、美州,约四十个国家留下过他的足迹,我们接听过从约四十个国家打来的国际长途。那些地方与北京时间的差距,从两个半小时、五个小时、七个小时、到十三个小时不等。每周两次电话,每次都安排在了北京时间的晚上九点半。这其中拨电话的人计算过的那道道算术题,看似简单,稍不用心,却是极容易出差错的。

  知道当娘的神经特别敏感,每次的电话中儿子的声音总是那么洪亮,总是那么开心,彷佛电话中能看到他兴高彩烈、精神饱满的模样。直到有一天,儿子写的一部小说被出版社看中了,出版了。收到书的那天,老太太晚上连爱看的电视剧也关了,晚上看书,白天又日以继夜,看完全书却满眼含泪。我说你儿子出书了你高兴也不至于这样吧?她把书递给我,你看完再说吧。原来,书中描述的儿子所经历的那些场景,竟让人心惊肉跳:在伊拉克战火纷飞的日子,他曾在三楼天台上看着炮弹从头顶划过;在接听电话时,炸弹在离他百多米的地方爆炸;在南苏丹内战爆发时,曾经在第三国的帮助下从边境入埃塞俄比亚撤离;还有在工作紧张时没日没夜地加班;在苏丹的沙尘暴来袭,气温高达四十二度又遇停水时,曾经用一瓶矿泉水洗了个澡;还有与外方代表协商谈判时唇枪舌剑斗智斗勇;还有住所大门外那外国警卫的'机枪;地中海差点溺水等等。这些事在电话中却从没透露出一丝痕迹。书中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家乡父母的牵挂,对妻子女儿的愧疚。别怪当娘的流泪,我这自称男子汉的爷们也不禁感慨万分。看完书再次电话时提到这些事,那一头传来儿子的笑声:放心吧!都过去的事了,你们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父母健在,我一定会保护好自已的。他哪里知道,天下父母者,对自已的孩子永远都放不下心来呢。

  岁月流逝,电话依旧。我们老了,古来稀了,儿子也过了不惑之年。知道父母接听电话时那种心情,知道父母唯恐错过了某一次通话。于是电话中儿子会反复叮咛:铃声响时,请父母一定不用匆忙跑着来接听,我会让铃声多响些时间。母亲血压高,一定一定不能摔跤啊。

  这些年,说是进入老年社会了,提倡子女们“常回家看看”。可是,不参予其中,谁又知晓个中艰辛?飞机、汽车、火车、摩托都出动了,春节前到处还是人山人海。曾经因为买不到车票机票,儿子一家开车回家过过年。可怜才一千公里不到,竟走了三十多个小时。遭遇了大雪封路改道,遭遇了一堵四个小时又冷又饿,不堵时又被追尾,所幸都有惊无险。自那次后我们立下规矩:再不许开车回家过年。后来的春节前夕,儿子儿媳甚至发动了同事朋友一起帮忙,提前两个月抢票也毫无收效。连续两年的春节,儿子一家都是花高出一百五十元的价格请“黄牛”帮忙。想到买票时的纠结,看到这一家大冷天奔波的辛苦,我们又定下一条规矩:过年不一定回家。父母想你们了,身体好我们平时南下。想父母了,老规矩,打电话。不为别的,只求一家人平安。

  人老了,机器折旧磨损了,毛病多了起来。大前年我被医院判了个手术刑罚,住进了省城医院。二十二天,三个周末。除了电话之外,儿子每周五下班飞越千里陪伴,周日又飞回去赶着上班,航空公司倒是狠赚了他一把。手术那天,他不听劝阻,一家子都飞了过来。我笑着对孙女说:爷爷本来没事,只怪你老爸小题大作。

  人老了,虚度了光阴,却涨不了知识。不懂淘宝,不会网购,可我们却隔三差五地收到快递小哥送来的包裹。

  听说母亲睡眠不好,儿子寄来两件上面尽是洋文的物品:一是睡觉前在忱头边喷洒的,再就是放床头柜上产生雾气的玩意。不懂是什么原理,反正那种香味儿闻着心里就特舒服,睡觉也感觉踏实。

  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我们自已就基本没买过衣服了。儿子媳妇都清楚老爸的德性,我买衣服从来不会砍价。反正,以前是超过五十元一件的衣服不买。物价涨了,标准也翻番,超过百元的一定不要。而且我总以为退休了,没什么形象不形象的顾忌。柜子里那些款式老掉牙的衣服轮番着上身,自我感觉还良好。偏偏这小俩口又总爱找些借口,逢父母生日和春节,一定要买几件衣物寄来,问他们价格也不会说。去年儿子买短袖衬衫时说“顺便”给老爸买了一件,听说一件花了三百多时,气的我穿在身上疼在心里。老觉得穿着不自在,怪别扭。七十多了,想把这些衣服穿旧都恐怕办不到了。

  这些年有件事倒是令我们感到欣慰:儿子打工的单位每年在中秋节时,会寄盒香港产的月饼过来,说是向员工家属致节日问候。到过年时,又一定会收到那单位寄来的贺年信卡。我在国企工作了四十二年,干的就是那种关心职工生活的工作。我以前想干干不了的这些锁事,他一家民营企业竟然干的如此熟门熟路。十几万员工的队伍啊,光这两件事“小事”干下来,这工作量还真是了不得了。难怪他那里会尽出些拼命三郎呢。

  人们凑在一起时,常会说起一些“温暧”的话题:父母给予子女的是家的温暖;夫妻之间是爱情的温暖;而子女对父母的关爱通常却只说成是孝顺。我倒是觉得,只有孝顺,才是最贴心的温暖。

  这一份亲情,是再远的距离,再长的时间也隔不断的。我为能享受这种亲情而自豪。愿普天下为人子女者给你的父亲母亲更多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美文   散文   亲情   老太太   子女   儿子   父母   晚上   衣服   小时   电话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