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识仁书院”的散文

  几卷古籍,在文字间穿行,我初识了“识仁书院”,窥见了书院建院的艰辛和昔日盛衰。

  一日,闲来无事,偶尔翻开《安福教育志》,其中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文中称:县西有“识仁书院”,它与复古、复真、道东、崇文并成为安福县的五大书院,该书院为县令吴应明创建,刘元卿有记。

  刘元卿,何许人也?一查《明史》,原来他是安福上西乡南陂人(现为莲花县坊楼乡),明隆庆四年中举,“江右四君子”之一,明朝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有《刘聘君全集》传世,《明史》有传。他先后创办了复礼、识仁诸书院,致力于教化乡民,改善民俗。他死后,邹元标亲自为其题写墓志铭,文曰:“而所韧复礼、识仁、中道、一德诸书院,岁有常会,西乡诸习俗,得公一变。”并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他倡建“识仁书院”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西乡,文化相对较落后,整个西乡只有复礼书院,而这所书院“去廓几二百里,去书院多者百里,少者八十九十里,往必宿,士鲜至。”于是,刘元卿就萌生了在九都再建一所书院的念头。

  建书院,就得筹措资金,遴选院址。《识仁书院志》有云:“先是乡义士王师仁上百金于县,议修嘉林浮梁。候念嘉林故有官渡,即举百金为梁,梁之二三年必且圮,圮则安得复有王义士乎?更继之又废官渡,是两失之。不若移金构讲舍,百世之基也。王义士曰:‘唯唯休戚’!遂以金舁。孝廉刘孔当、周子惟中二子乃更谋诸乡大夫父老士。乡大夫父老士各捐金有差。卜地东江,市民居,加新之。不数月,书院成,题其门曰:‘识仁’。然后乃今西之乡二百里内,屹然两书院相望。”可见,识仁书院的主要倡建者是刘元卿、刘孔当和周惟中三人,至于吴应明知县,在其中应该是给予了大力支持,而非创办者。我读到这里,心中颇为自豪。因为刘元卿、刘孔当都是我们南溪刘氏家族的先贤,刘孔当,进士出身,做过翰林院编修、文林郎,有《刘喜闻先生集》传世,我们的族谱上有记载。

  识仁书院创建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是西乡各族共建的一所书院,据《建措公费题名》记载,参与书院捐赠者,来自西乡各都,捐助者达数百人。捐钱数目,从一钱到一百两不等,也有捐布、丝、鞋等物品以代的。形成了“西里五十八姓共一书院”的奇观。

  识仁书院的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据《识仁书院志》介绍,书院的主建筑为“志学堂”,前左是“传心堂”,前右为“养性斋”,两边有“复初堂”“明善堂”“辅仁堂”“依仁堂”,“志学堂”后是“三先生祠”,两边是“左先生祠”和“右先生祠”,整个书院共有建筑十栋之多。“三先生祠”里,祭祀的是建成书院之功臣刘元卿、刘孔当和周惟中。左右先生祠,祭祀的是西乡各族精英乡贤二十八位。另外,书院还有水田847桶3斗,旱地13石7斗,菜园5方。书院立有会规、会训、会籍,讲会活动频繁,“小会三日”“大会五日”。参加讲会者,须凭书院发的“传帖”,方可进去。“传帖”有人数限制,讲会前二十日,由院丁派送各族,有科举功名者,另外增加名额。与会那天,按照长幼顺序,鱼贯而入,不得喧哗,不得争抢,以雍容为度,以安闲为仪。讲会内容,大多为阳明理学,化民导俗之言。

  掩卷沉思,心潮起伏,情不能已。遥想当年,我们西乡的人文昌盛,离不开这些先贤、族人的努力,离不开识仁书院的教化之功。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冲动,我很想去探访这所书院的真容。

  一段行程,在乡村里寻访,我触摸到了书院的脉搏。深秋时节,枫红似火,芦花似雪。几经周折,我找到了严田镇横屋村袁家组,这里,竹树掩映,溪塘如镜,泸水河在村后蜿蜒流过,好一处静谧安详的村落。

  村主任老袁,正在家门口织篾垫,听了我的来意,他非常高兴,忙着给我递烟倒茶。在老袁的指引下,我来到了“富祠寺”遗址,只见残垣断壁上爬满了青藤,但依稀可辨当年寺院的规制,寺院早已被村民辟为菜园了,据说这里原来有棵硕大的银杏树,每逢泸水河将发大水,树上就会冒烟,非常神奇。接着我又考察了村前的“石子街”,过去,这是一条古街,中间一条石子路,是古官道,人们去武功山朝香,就是走的这条路。两边店铺林立,有药店、榨油坊、豆腐坊、染布坊等,现在只剩下几栋已经坍塌的房屋和含有店铺名称的地名,地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完全看不到往日繁华的印迹。村后有一大片李树林,在林子里,隐约可见几堵断墙和一些古砖,间或还可以找到一两块石墩、石条。老袁说这就是识仁书院,也叫“大祠”,前几年省里的专家还到这里考察过。

  眼前的破败景象,让我十分伤感。站在秋风里,我的思绪随风飞扬,飞到了明清时期识仁书院的讲会现场。七里八乡的'族人,围坐在“志学堂”里,有的在倾耳聆听,有的在沉思默想。刘元卿、刘孔当和周惟中等大儒,则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书院里,一阵阵热烈的讨论声和会心的笑声,穿过屋瓦的空隙,惊飞了书院后那一片竹林里栖息的禽鸟,也惊醒了我的思绪。看着眼前的荒芜和破败,我的心里唏嘘不已,感叹世事沧桑。我想,“识仁书院”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但它所倡导“四训”“乡俗十二戒”,仍然根植在西乡人的心中,它是永恒的、不灭的。

  日近黄昏,残阳如血,我怀着怅惘而憧憬的心绪,告别了老村长,踏上了归途。回望书院,落日的余晖,笼罩在“书院”的上空,生出一种朦胧而又金色的光晕,耳畔似乎听到了,书院的一片落叶,缓缓坠下的声音,空灵、柔软,在我的心底,漾起一丝涟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美文   散文   安福   先贤   书院   西乡   百世   泸水   明史   菜园   父老   学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