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幸福感散文

  前几天回家去看望父亲,父亲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围在他的身边,笑得合不拢嘴,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说我们是孩子,其实二哥已经六十有五,姐姐也已六十二岁,我也是花甲之人,弟弟都五十五岁了。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有家就是幸福的。

  九十二岁的父亲是幸福的。我们每次回家去看望他,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虽说已是耄耋老人,听力很差,记忆力也不那么好了,但他最高兴的事儿仍然是给我们,给他的孙子、重孙子讲有关他的故事。尽管对于他所讲的故事不要说我们,就连我们的子女都能够倒背如流了,然而我们依然如同小品《讲故事》里所表演的那样,围在他的左右,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侧耳细听他的讲述。

  父亲是家中的长子,出生在偏僻的山村。小时候家里缺衣少穿,食不果腹。为了帮助家里挣些口粮钱,十三岁的时候他就背井离乡,到城里当起了学徒工。进了人家的门,就是人家的人了。一心想为父母分忧的父亲起五更爬半夜,辛勤劳作,不敢懈怠。数九寒冬,他的小手冻裂了,血顺着手背往下流。爷爷去看他,他故意挺起胸脯,把一双小手背到了身后,唯恐被爷爷发现而心疼。爷爷被日伪棉管员追打致死后,老家又遭遇了特大洪水,家中的一切都付之东流,只剩下逃命出来的一家老小,父亲从此便用他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他蹲过阳沟卖菜,挑过扁担卖货,忍饥挨饿,艰难度日。解放后,父亲进了国有企业,有了稳定的工作,直到八十年代退休。

  父亲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好!共产党真好!”,这话我信,这是父亲发自肺腑的声音。正是共产党让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像父亲一样的亿万穷苦人走进了新生活,过上了好日子。父亲很满足,他说:“别的不说,就拿我们家来说吧。解放前,大水将我们家冲得一干二净,连一双筷子都没剩。可做梦都没想到,党却给了我们一个三十口人的大家庭。你看看,现在咱家里是首都北京有自己的房住,那是啥地方,那可是皇城根呀。省会沈阳也安着咱们的家。你们哥儿几个家家住在高楼里,这要放在过去,谁敢想啊。咱家算是人丁兴旺,幸福满堂了啊。

  “退休以后我们的工资连着朝上涨,我这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还给多涨钱,看病还能享受医保待遇报销。我都想好了,我得好好得保养身体。有党的关怀,凭我没病没灾的身子骨,活过一百岁都没问题。”

  每每讲到这些,父亲总是难掩喜悦之情,高声大笑起来。我理解父亲的幸福感,因为他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有他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他对共产党最深厚的感情。他觉得他今天能子孙满堂、身体健康,这一切都是党给的,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能是我和父亲出生的年代不同,我的幸福感与他并不完全相同。我觉得我是幸福的,那是因为我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了。记得我小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父母亲节衣缩食攒下来粮食供养我们一大帮孩子,那时候每一顿饭都能吃上一点东西我都觉得是幸福的。后来稍大一些,看着从乡下来的大表哥吃着母亲给他烙的白面饼狼吞虎咽的样子,我觉得他很可笑,我比他要幸福得多,因为我们再困难,起码一年还是要吃上几顿饺子的。

  结束了知青生活,回城上了班,又结婚成了家。我们两口子腕子上都戴上了手表,骑上了自行车。那时候我们感到我们才是最幸福的。因为我们挣钱虽然不多,家里却拥有了最时髦、最让人羡慕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在当时绝对是最值得引以自豪和炫耀的。那时候,我们又开始幻想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祈望这一梦想的实现。

  我们祈望的梦想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我们的生活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一日千里,突飞猛进。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告别了土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腰里别上了“BP机”。我掐掐自己的脸,疼。这不是做梦,是现实。

  短短几年后,“BP机”就被淘汰了,随之而来的是先进便捷的手机成了主要的通讯工具。眼下不论男女老少都玩起了微信,互相聊个天,发个红包,看看新闻,发发照片,只需指尖轻轻一动,它就已经穿越了时空。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记得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最快捷的通讯工具还只是座机,但家里安装电话的人家可谓是凤毛麟角。与人沟通最普遍的方式是写信,但寄上一封信要火车汽车的走上好几天才能辗转交到收信人的手中。就是发一封加急的电报,也要走上几个小时呢。

  再说吃的,我们现在是开了荤了,天天过年。吃腻了大米白面,鸡鸭鱼肉,现在开始琢磨起养生来了。高粱米饭、玉米面饼子、苦麻子、苣荬菜重新被端上了餐桌,吃起来倒感觉比大鱼大肉入肚还要香。

  穿的就更不用说了,年轻人打扮得青春靓丽,老头老太太也不甘示弱,也是穿金戴银,披红挂绿,光彩照人了。有人就曾对我说:“看你这穿着打扮,哪像个六十岁的人啊。”可不是咋的,记得我小时候冬天去乡下姥姥家,看到过五六十岁人的样子。几个男人胡子挺长,捏着根旱烟袋,穿着免裆大棉裤,老黑家织布棉袄,腰上系着一条粗布腰带子,靠着大墙晒太阳,闲唠嗑,那打扮,那形象活生生就是一群小老头。

  再看看我们这个古老的小县城,也是一天一个新变化。破烂不堪的街道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宽阔的柏油路。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少了,小轿车却川流不息。

  吃、穿、住、行的物质生活满足了,我们在精神生活上又有了新的追求。这不,前些日子我就和老伴来了个双飞七日游。从没看过真飞机的老伴坐上了大飞机,从没出过远门的她和我一起来到了江南。在武隆游览了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天坑地缝”,神奇,壮观,秀丽的美景令我们陶醉。重庆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我们站在英烈的雕像前肃立默哀,心灵受到了洗涤。乘坐豪华游轮游览了长江三峡,领略了母亲河沿岸的无限风光。在船顶上看瞿塘峡的时候,我遇到了十几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们告诉我,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些年依靠党的好政策,他们富裕了,兜里有钱了,就搭伙结伴出来旅旅游。到了武汉,登上“黄鹤楼”远望,尽情欣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我们的心情十分愉悦。

  旅游回来以后我问老伴:“花俩钱走走,感觉怎么样?”老伴爽快地回答我:“好呗!”看得出老伴脸上满满的幸福感。

  我们老有所乐,是幸福的,我们的子女比我们更幸福。八十年代初,我们结婚的时候照了张黑白加水彩的“彩照”就美得不得了。儿子,儿媳去年结婚前去海南拍了结婚专集,照片上两个人是那么阳光,笑得是那么灿烂。看着他们的一张张彩照,我们老两口的心里甜甜的。结婚后,两个人双双去了马尔代夫,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最美丽的婚假。

  小两口边工作,边读博,家里添了小轿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对我说:“这才只是刚开始,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我们一家四代人,虽说每代人的幸福感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都生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都分享了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带给我们的实惠,我们才过上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有党,我们的幸福明天一定比蜜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美文   散文   瞿塘峡   幸福感   孙子   彩照   白面   老伴   共产党   家里   父亲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