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太多了杂文随笔

  有的书,就适合一天看一篇,要是一下通读,满腹诗书,那除非你是作者。

  就比如这一套。

  推荐语摆明定位——这是文化人写给文化人看的书。

  《英华沉浮录》,以语文为基石的专栏文章合集。

  董桥自己讲,既有《旧时月色》的影子,也有现代人事的足迹。走笔之际,他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变得才隽识高,处处透出神窍。结果——

  作者和读者纷纷觉得,当然是办不到了(哈哈)。

  第一卷真的是语文讲解,英文/华文,报刊/宣言,应用文/口头语,文字就是表达。

  比如机会一词,chance是也。从抱朴子,范仲淹,英文,讲到三国志,读完好像说都不会话了。

  大众喜欢读吗。不知道。但专栏文一共占豆腐块大地方。只给感兴趣的'人看。

  兴趣这词无理很妙。宇宙都能威慑到。

  印象里一则轶事,语言大师一本正经给后辈讲解骂人的字怎么念。

  那种认真令人喷饭。但对他来说,任是什么字,不都是知识吗?

  书中的《一说便俗》,有异曲同工之感。看董桥蹑手蹑脚,极尽心思绕过一字。还要把它写出来发表。他的心理阴影面积必定大过一块白豆腐。

  到了第二卷开始好看了。不再拘泥于字词语法,而是描绘它们带来的文化故事。

  《列宁是唱什么的?》,讲到早年组织艺人扫盲,课堂上不断提到列宁。一位艺人一直在打盹,忽然睁开眼睛问道:“列宁是唱什么的?”

  钱锺书到日本讲演,玩文字游戏道,“诸位对我的无所知有所知,而我对诸位的所知一无所知”。那如果问:钱锺书是唱什么的?只能答:什么都会唱。他文化太多了。

  这么一套书,边边角角都透着不寻常。若从一个字,一个人,一件事上觅源寻踪,只怕再鼓捣六卷也写不完。正像时间本身一样。

  所以看书不用听推荐人的话,他们以为的理想读者,难免不看低,难免不行窄。

  据说人生在世,会经历三种求知过程:求生存,求成功,以及求乐趣。

  求知求乐的读者,都低调地藏在某个角落,以为人不知,以为互不识。

  文化修养大概是这样,有那么一套准则。

  只要知道它,一草一木都有性情,日升月落都见玄妙。

  不论是在功名利禄中,还是词场茶盏间,只要相遇过,它就在那里。

  这样的文化,无疑是让人亲近的。它无处不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美文   随笔   英华   边边角角   文化   英文   列宁   杂文   所知   艺人   语文   读者   专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